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落渊源

话说金沙岙

    □叶龙虎

    慈城的金沙村,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的古村,旧属慈溪县西屿乡九都。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金沙岙,山多古梅,花开十余里,古人称为香雪海,又产杨梅,为一郡之冠。”

    咸丰七年(1857)正月初七,在半浦做客的道光己丑科(1829)探花、内阁学士、工部左侍郎朱兰,偕妻舅郑一巢等慕名游金沙岙看梅,沿途吟出四首七绝,其中两首这样写道:“澹霭微烟带朔风,山中土脉未全融。好花不比闲桃李,要待迟迟暖日烘。”“岙东吟兴太无聊,寻胜又过和尚桥。一路梅花看不尽,竹屏几叠束山腰。”时年,朱兰59岁。朱兰是余姚城关人,半浦是其岳丈家,他寻访离余姚城百里之遥的金沙岙,当年的梅花名声之盛,可见一斑。

    金沙岙位于英雄水库的东北。对于笔者来说,这一带不算陌生,我甚至记不清是第几次造访了。头一次到英雄水库是四十年前。那年我探亲回家去外公家,外公一定要我去看英雄水库,我不忍拂老人家的好意——在他的眼里,这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记得我一身军装,外公手拄拐杖,登上水库大坝。俩人来回走了二十多里,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陪外公野外漫步。

    当年朱兰走的路线,从他的诗中可知端倪。他先到浮上桥(即和尚桥),经张家桥、南将坛、沙丘桥、东岙、峻路头一路北行走进金沙岙。金沙村文化中心负责人袁松才先生告诉我,从浮上桥到金沙岙十里,旧时一路古梅。梅花喜寒,隆冬时节馨香扑鼻,冷艳的花朵开得铺天盖地,将云湖周边的方井头、王油车、诗冠头、刘家桥头、云湖寺、东岙以及整个金沙岙全笼罩了,堪比吴县光福之香雪海。《县志》中记录了清人戎金铭描绘的景象,“别有一天地,溪边住几家;风来香不断,到处是梅花” 。

    如今,金沙岙已经没有这样的景致了。

    香雪海没了,望海尖却依然巍峨。叶氏“敦睦堂”后人叶湘舟在《云湖金沙岙》中给我们描述过上世纪初的金沙风光:

    望海尖为邑内高峰。极目东北,海天一色,日出金光万道,壮丽绝伦。回首俯瞰西南,如遇浓雾弥漫,恍若云海,蔚为壮观,古云湖之名源于此景。山腰处有一块约五十亩的平地,土质黄亮,是登望海尖必经之地,游人踏过,鞋底必定一片金色。取此土纳入花盆,花盛叶茂,雨后金光闪闪,所谓金沙即由此得名。云湖、金沙乃浙东沿海独一无二之胜景也。

    “金沙岙有叶、陈、朱、曹、王等姓氏居住,其中叶姓占古村人口的一半。”老袁告诉我,“从西南的石桥头到东北的叶家老堂前,两里长的村巷曾经沿巷设市,市中心是协兴店门口大道地,俗称‘店门口’。道地两边有上藕池和下藕池,据说是龙的两只眼睛。望海尖山脉蜿蜒,犹如龙身,店门口正好是龙头。”

    村口大岙溪上的石桥,俗称“石桥头”,是乡绅叶承颂亲自督建的。老袁说:“原来的桥在山洪中屡建屡毁,为了一劳永逸,叶丞颂不仅慷慨解囊,还每天到现场督工监造,风雨无阻。一百多年过去了,石桥头果然安如磐石。”

    榉木庙是叶氏家庙,毗邻的是叶氏宗祠。开祠堂大门的老太太叫叶爱珍,说起来还是我老母亲的表妹。祠堂前后两进,本来是四合院,如今少了两庑。享堂正中悬挂“敦睦堂”横匾。叶氏尊石林为始祖。石林讳梦得,字少蕴,宋绍圣四年登进士第,官至丞相。“石林花木香,千古流芳远。”老袁还记着当年祠堂门口的一行字。

    曹宅应是官宅。木雕、砖雕、石雕样样精美,看到它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工匠们施工时技艺娴熟的身影,在漫长的岁月里,是他们的巧手给我们留下了一件件包含着吉祥寓意的艺术精品。曹宅的主人叫曹凤阳,据说是清代的布政使,可是我查过《清代职官年表》,布政使名录中并无此人。但是,曹凤阳做过官是毫无疑问的,古宅不会说话,行走其间,官家的生活痕迹依然随处可见。

    金沙溪上,《县志》里记载的古桥几乎全部都在,像沈家桥、万人桥、万安桥、上溪桥、下溪桥、石桥等,继续为村民提供着便利。路墩、坎下,至今散落着许多明清时期的民宅,有上新屋的老堂前、中新屋的五间头、溪坑沿的大堂前、廿七房的四合院,还有上门头、下门头、陈宅。上门头的叶如坤是乾隆年间人,他的发迹颇具传奇色彩。老袁告诉我,他小时候听大人说过,老年的叶如坤常常坐在门口石凳上晒太阳,每当烧饭时刻,看到那家的烟囱没冒烟,会马上让家人送米过去。屋后的山是他家的,只要看到有人上山砍柴伐木,他会躲进屋里,生怕人家碰到他难堪,更怕人家逃跑时会扭伤腿脚。

    与上门头一墙之隔的是下门头,坐北朝南,由台门、主楼和厢房组成。隔溪看去,围墙高耸,粉墙黛瓦。正门按习俗偏东,门前有六级青石台阶,门楣上的砖雕门额已被人为铲去。主人李韵芾是上海咸瓜街德润参号老板,他勤俭起家,从叶如坤的后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宅院,算得上是岙中首富。人们都用“资西寺的竹,竹丝墙门的屋”来形容藕田墩陈茂龙、陈茂标兄弟的富裕,其实比起李韵芾来是小巫见大巫了。李韵芾晚年热心公益事业,约同村乡绅陈章范,将七里路长的石板路从南将坛一直铺到金沙岙。

    受先贤影响,金沙岙代有好人,陪我游览古村的老袁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老袁退休后,十年如一日,披荆斩棘,以一己之力,修复了村东北的桃花岭古道,建了九座亭子。他造桥铺路修凉亭的事迹,被驴友广泛传扬,被称为“当代愚公”。

    “禅关谁复号梅源,菜作生涯竹作樊。”找不到梅花树不要紧,还有溪坑、古桥、古道和望海尖,还有竹篱笆里绿茵茵的萝卜、芹菜,还有一幢幢老屋和与老屋相关的美丽的传说,这一切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