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现存于宁波博物馆的“羽人竞渡纹铜钺”,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文物,1976年鄞县云龙镇出土。 |
 |
来远亭是明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入舶货的历史见证。图为江厦公园内来远亭旧址。 |
宁波这个地方,地处东半球太平洋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天生就是一张港口脸。东北信风一吹,暖流、寒流在宁波出海口附近交汇,带来天然季风,将一艘艘装载南北货物的大小船只送往更远的洋面。 刳木为舟、劈波斩浪,宁波人善于同海打交道的基因,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就种下了。 春秋战国时期,宁波出现了最早的港口,就是位于如今江北慈城的句章港。“周以来海道运输之要口”,句章港虽然主要用于军事而非贸易,但它带来的大规模、远距离航海活动,促成了宁波港的首度崛起。 到了秦代,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开拓者”的徐福,在慈溪达蓬山启航,把文字、农耕和医药术带到日本,可以说开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先河,最终促成日本“弥生文化”的诞生。徐福对日本影响多深?自称徐福后代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还曾带队来慈溪三北一带寻根呢。 汉代,汉武帝派横海将军率部队“句章浮海”征东越王余善,说明当时从宁波到东越的水道早已打通。到了东汉初年,宁波地区与日本商贸往来已经相当频繁了。 再来说说唐代宁波与丝绸之路的关系。那个时候,宁波叫明州,不仅是全国三大对外贸易港之一,也是日本遣唐使主要登岸港之一,官方贸易红红火火。 在民间,张支信、李邻德、李延孝这样的明州籍商人、航海家,常年来往于明州与日本,生意做得如鱼得水,还被日方聘请代为打造大船。 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南线也开始热闹起来。借由明州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销往环王(越南)、室利佛逝(印尼巨港)、占卑(苏门答腊)等地,而东南亚、西亚诸国的砂金、黄铜、人参、药材、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等珍品经明州港销往中国内陆。 唐末五代,以慈溪上林湖为起点,一条从明州通向海外的海上陶瓷之路逐渐形成。上林湖窑场的青瓷在20多个国家、地区被奉为珍宝。即便是今天,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都可见大量越窑外销瓷遗物。 宋元时代,宁波更是不得了。 北宋,宁波一度成为对高丽、日本等国官方往来以及海外贸易的唯一合法港口。官府在今月湖宝奎巷一带设立高丽行使馆,使者、商人从高丽来“必先至四明而后再发”。在如今的东门口日新街一带,则专门设立了“波斯馆”,接待波斯来客。 商船从宁波出发,前往占城、暹罗、真里富、天竺、勃泥、三佛齐、阇婆等地,宁波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始发港之一。 到明代,虽然海禁制约了宁波港与南海各地的商贸往来,但晚明浙东沿海私商贸易一度兴盛。16世纪前期,葡萄牙人在宁波东南海上的六横岛双屿港建立起走私贸易据点。 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宁波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见识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宁波人集资买了一艘轮船,定名“宝顺轮”。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宁波人无意中为中国航运史揭开了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的宁波,正在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国际化港口名城。每年都有许多“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来甬旅游、经商,也有许多宁波人在“一带一路”国家找到了商机。一年一度的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已经成为发展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友谊的重要平台;跨越欧亚大陆的义甬舟开放大通道、海铁联运的“甬新欧”专列,极大地便利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宁波舟山港,更是迈入世界大港行列。图文均据甬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