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近日,电子科技大学学生陈文(化名)收到了学校悄悄打给他的 600 元隐形补助金。此次,该校共有 82 名本科生获得隐形补助。为了让更多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该校去年开始研发了“智慧助困系统”。而获资助学生的名单,则是通过大数据智慧助困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和筛选确认得来。5月18日《中国青年报》 现实中,每每谈起某些涉及资金发放的不公正考评,人们常会想到“暗箱操作”一词。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在大数据分析已能深入掌握和精准判断个人有关情况的今天,“暗箱”与否的具体运作方式,或将不再成为公平不公平的必然分水岭。因此,就高校遴选贫困生和发放补助金这一工作来说,倘若不宜过于“张扬”,不妨尽量采取“隐形”而助。 我们知道,定性一名大学生是不是“贫困生”,不仅仅牵涉到家庭的经济条件,同时更关联着个人的隐私自尊。曾几何时,高校学子若想获得贫困生补助,要么提交受助申请,要么接受班级评议,甚至登台参加演讲“比惨”等等。看起来,为了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这些要求也属“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显然,这些方式的评议结果未必公允。 大数据时代,贫困生补助能够“暗箱发放”,这并非为改变而改变,也不是为“暗箱”而“暗箱”。一则,采取这种新的方式,其前提同样做到了力求公正和公平;再则,这种悄悄得到的补助,无疑也更具人性关怀与温暖。比如,电子科技大学通过采集学生日常消费评价等4大类、40余个小类的数据,自动生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议名单,再结合线下个别访谈、辅导员调查评价等,最终才确定受助对象。这样的“暗箱模式”,不见得比那些“公示”“亮相”的高调做法逊色。 有网友说:隐形补助,我给满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以往存在于某些高校的“获得补助金的不是班长就是班长女朋友”的戏谑吐槽,或许便是对现实猫腻的入木嘲讽。 大数据支持下,积极尝试做到贫困生补助的“暗箱发放”,既是提高助困效率的可行之道,更能体现呵护学生自尊的脉脉温情。而窥斑知豹的另一面,则是由此及彼,也让公众清晰揣摩到了高校在管理服务上的与时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