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9版:幸福家庭为他们点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相濡以沫 真诚关爱

更多的“最美残疾人家庭” 用爱书写着人间温情

孙惠节妻子为他按摩。
受访者供图
俞恒立和妻子一起。 受访者供图
张建国妈妈在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受访者供图

    故事1

    “我视力残疾,但我看得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余姚市阳明街道俞恒立家庭

    1976年出生的俞恒立,幼年因视神经萎缩症导致双目失明,视力一级残疾。在政府和好心人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先后通过了初级、中级、高级盲人按摩师的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技术职称。2000年,他开始自主创业,逐渐在余姚盲人按摩行业获得一席之地,现为余姚市盲人协会主席、宁波市盲人协会副主席。

    “你是我的眼,带我领略四季的变换;你是我的眼,带我阅读浩瀚的书海;你是我的眼,让我看见这世界就在我眼前。”这首《你是我的眼》曾唱红大江南北。对俞恒立来说,歌曲里的一字一句,唱出的都是俞恒立的心声。“虽然看不见,但我有一位好妻子,她就是我的眼。现在我对自己的生活挺满意的,觉得很幸福。”站在俞恒立身后的那位淡淡微笑的女子,就是他那双可以看见世界的“眼”。

    2000年,俞恒立经人介绍认识了善良贤惠的河南姑娘王金轮,如今两人的女儿已经在余姚中学读高一,品学兼优。“当时看中的是他人老实、诚恳、勤奋,虽然眼睛不太好,但我愿意照顾他,两个人一起为以后打拼。”王金轮说,自从结婚后,他们几乎就没分开过,每天陪着他出门上班、下班。跟着丈夫学会了推拿,她如今也能顶起店里的半边天。

    “这么多年,也没吵过架。有时我心急一点,他都让着我,很体贴照顾。”夫妻俩早上出门,经常要夜里10点多才下班回家。“这店得一直有人守着才行。”空的时候,听听收音机,妻子在旁边看看电脑,跟着别人做做股票,两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日子安静而充实。

    创业成功后,俞恒立不忘回报社会,经常捐款捐物,无私奉献。他帮助3名贫困学生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出资帮助3名贫困聋儿安装助听器重回有声世界。同时,俞恒立还定下每年免费服务一天回报社会的“规矩”,为老年公寓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免费按摩服务。平时,只要发现周边有年迈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病人,他都主动上门免费服务。俞恒立还免费授艺,耐心指导10多名视力障碍的残疾人学习按摩技术,帮助他们也能自食其力。

    身教重于言教,女儿是余姚中学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之余踊跃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各项爱心活动。俞恒立经常说,我是视力残疾人,但我看得到这个美丽的世界……

    故事2

    “爱能让我们走过最艰难的岁月”

    ——奉化区岳林街道孙惠节家庭

    “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中途放弃的人。为自己加油,加油,加油!”孙惠节是一个刚刚三十出头、脸膛黝黑发亮、目光炯炯有神的男人,如果不是脚上那副矫形器,看上去他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孙惠节原是一名吊车司机,拥有一辆小型吊车,收入相对稳定。2011 年5月的一场意外,导致他胸椎第十到十二节损伤,腰部以下瘫痪。

    灾难在刹那间发生,随后的适应期异常漫长,连洗澡、做饭这样的日常活动,他都得一项项反复练习。妻子宋春平心里和孙惠节一样感到难过,但她从医生的解释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尽管十分渺茫,但她愿意陪伴着丈夫一起去努力。宋春平卖掉了吊车,将刚念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托付给亲戚,用她娇小的身躯,背着大包行李,推着80公斤重的丈夫,走上了艰辛的医疗康复之路。

    长达两年的医疗康复之后,夫妻俩回家开始了家庭康复。宋春平在奉化区残联的帮助下,为丈夫购买了爬楼梯轮椅、电动轮椅等辅助器具,运用从医院、书上学到的方法,充当起丈夫的康复师、护理员,定时为丈夫进行按摩、水疗,夜里每两个小时一次起来帮助丈夫翻身、排尿。

    整整5年,这些是宋春平每天必做的工作。她的两条手臂因长期用力而粗壮了许多,在瘦削的肩膀下显得格外醒目。“说什么也不能放弃,只要慢慢调理,总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宋春平的想法很简单,只想让丈夫站起来。亲情的力量是无敌的,夫妻俩的相濡以沫战胜了伤痛的折磨,因截瘫引起的肌肉萎缩、压疮等各种并发症在孙惠节身上从未出现过,他的精神状态也开始好转。

    孙惠节夫妇坚持下来了,他们的生活开始慢慢平静和安定下来。他们在康复训练之余利用电脑开起了一家网店,专门代理某品牌女装的销售,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孙惠节喜欢钓鱼,宋春平就买了一辆旧的农用小面包车,每天下午载着丈夫去野外钓鱼,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起到了锻炼肢体功能的效果。

    回想这几年,夫妻俩深深感到,是坚持不懈的康复使这个家重新燃起了希望。如果说,灾难是一场风雨,那么,坚定的信念则是风雨中的诺亚方舟。他们坚信,在这艘船上,爱能让他们一起面对,一起走过最艰难也是最美好的岁月。

    故事3

    “在爱的包围中,世界每天都是新的”

    ——江北区慈城镇张建国家庭

    今年40岁的张建国,家住江北区慈城镇洪陈村付家,是名高位截瘫残疾人。他一直和父母亲住在一起,现在父母已经60多岁,都是淳朴的农民。他喜欢写文章、写诗歌,还经常在网络上为他人排忧解难。

    1993年冬天,16岁的张建国因为事故导致颈椎骨折和错位,中枢神经被压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康复治疗的过程是痛苦的,张建国一度精神崩溃,使得病情迅速恶化,周身褥疮开始流脓。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尽管家境已经非常贫困,但她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给儿子治病。

    母亲每天往返6个多小时,推着他去一位王医生那里治病,无论寒暑秋冬,无论刮风下雨,都挡不住她的脚步。看着母亲变得灰白的头发,张建国暗自低头啜泣,他告诉自己,为了母亲,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这一切。经过2年的治疗,张建国保住了性命,他的身体越来越好。

    由于高位截瘫,张建国的身体八成失去了知觉,就连手指也不会动,简单的生活也无法自理。为了防止褥疮复发,母亲每两个小时坚持给张建国翻身擦洗,无论白天黑夜,从不间断。为了儿子,母亲18年来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的觉。

    在瘫痪开始的五六年时间里,张建国大小便不能自理,很容易弄湿弄脏被子,母亲毫无怨言,他的房间和身体几乎闻不到有什么异味;他上床、上轮椅时胳膊肘和臀部容易磨破,身材矮小的母亲都是小心地抱上抱下,唯恐弄伤了儿子。无论多忙,母亲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推着他到处走走,散散心。

    为了少让母亲操点心,张建国时常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虽然需要用母亲几倍的时间才能做好同一件家务,但能帮母亲分担一些,他觉得特别开心。

    在残联工作人员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张建国学会使用电脑,现在他在网上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经常发表诗歌和散文,张建国创作的那些感情真挚、文风朴实的诗歌散文,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他还学习了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时常通过网络鼓励许多跟自己一样的病友坚强地面对生活。2014年,宝峰社区邀请媒体以张建国生活为蓝本拍摄微电影《椅行》,展现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同样渴望幸福的生活追求。张建国觉得,在爱的包围中,自己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记者 王颖 通讯员 范亚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