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
□刘 辉 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不一定是唐僧。这回,是我的祖宗大人尹轻公。 宋末元初的某位刘姓小伙,正是稻谷上场的季节,骑着白马,翻山越岭而来。 我们这里,稻谷一年两熟。我祖纵马上路,是早稻收割还是晚稻收割的时候呢?早稻收割是六月炎夏;晚稻收割,则在仲秋天凉时。考虑到尹轻公有口渴进村讨茶的情节,我姑且认为是早稻收割的夏天。 故事发生的地方,是古之定海县柴桥,今之北仑区春晓,昆亭也。 昆亭北依大山,南面大海,是个典型的浙东海滨小山村。村西头山溪奔流,水量充沛,是一处繁衍生息的福地。今日之昆亭,从北往南,依山连片分布着上车门、上刘、邹溪、燕湾、桂池等小村落。邹溪、燕湾、桂池,光听听名字,就觉得美丽无比。 上车门位置最高,我先祖尹轻公翻山而来,正是进了上车门讨水喝。估计他当时渴得够呛,径直往遇上的第一户人家去了。 幸亏族谱上留下了主人公的名字:隐君子胡惠观。否则我还得胡诌一个张三李四代名。 也不知道这个胡老先生是何等人物,当得了“隐君子”这一称号。我猜想那个年代,昆亭这偏僻海滨小村,居民也不会太多,不过,从后续故事来看,就算上车门一地,也不止胡家一户人家。 一个离奇的故事,就因为讨这一口茶吃而发生了。我族现在少说也有上万人丁,都可以说源于这口茶。 尹轻公骑着白马而来,但登堂入室自然不能拉着马进去的。他在村口下马,随手把马系在一棵树上。 这棵树可不一般,因为曾经系过我祖的白马,有了一个名称:白马树,世世代代在我族父老的嘴上流传。 白马树也够长寿的,元世祖忽必烈那时候的事,距今700余年。这棵树一直长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修公路才砍掉,真是可惜了。 树边就是晒谷场,胡惠观的女儿正拿着竹杆扒拉着平摊的新谷,晒谷呢。 这事,我也干过。晒谷时,平铺在竹席上的稻谷不会厚,但也不可能薄到只有一粒。用竹杆划道道,其实就是翻稻谷,帮助均匀受热,快点晒干。扒拉谷的事,不费什么劲,但孩子太小干不来,一是没力气,连竹杆都拿不稳;二是瞎胡闹,道道没划好,稻谷都扒拉到泥地里去了。 胡家女儿也不会太小了,估计有十来岁。这年纪,在过去再过四五年差不多就可以嫁人了。因为,故事的发展,马上就是这个事了。 白马看见稻谷,馋了,伸长脖子就吃上了。姑娘一见自家的谷子被畜牲吃了,那还行?但姑娘家毕竟是姑娘家,而且,这畜牲也没见过,不认识,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忙转身跑回家去找爹爹告状。 十来岁的人了,怎么可能连马都不认识呢?没见过马不稀奇,但不认识马不是挺离谱的吗? 嘿,我提醒一下,宋末元初的人,跟今天的人,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江南不产马,马在冷兵器年代是战略物资,几乎等同于今日坦克一样。有了马,步兵变骑兵,机动性和战斗力顿时提升好几个等级。南宋因为失去了西北产马地,马就显得更加的稀缺珍贵。江南偏僻地,又是没什么见识的姑娘家,不认识马是非常正常的。 胡家姑娘告状的话,700年来,还是原模原样地在我族里流传:“阿爹阿爹,门口一头呒角牛,在吃我家的谷!” 江南没有马,但有牛啊。农耕年代,牛是最重要的工具。“呒角牛”,没有角的牛,这个说法很是形象鲜活生动吧。 这句话流传700年,我想正是依赖这样艺术般的称呼。 胡惠观老先生听到女儿来报,大吃了一惊。不过,他根本不是因为女儿的创造力而惊为天才,也不是为了自家的稻谷被畜牲吃了而惊讶。他是为女儿开口说话而吃惊!我说这个故事离奇,就离奇在这个地方。 原来,这个姑娘天生哑巴,都会走路了还不会说话。做父母的当然心急担忧,不过,那个时候,也没处找耳鼻喉科医生瞧瞧。除了求神拜佛,只有找算命先生算一卦,看看这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命运。 你猜算命先生怎么说?“这孩子,不是哑巴,只是不愿说话而已。等她遇上夫婿了,就会开口说话了。”父亲胡惠观就算将信将疑,又能怎样?只是这句话,他是记在心里了。 这算命先生怎么这么能啊,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唉,我也不知道。我要是知道了,我不也有这份能耐了嘛,还用得着如此辛苦,靠码字混口汤饭吃? 早就习惯了女儿出生十来年的默不作声,今日居然听到女儿开口说话了,真是如雷灌耳般震撼啊。胡惠观三步并作两步,出门准备看个究竟。 他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后,心里已是明镜一样了。当年算命先生那番话,今日应验了。所以,走到晒谷场上,胡惠观根本没去阻止吃得正欢的那头“呒角牛”,他在急切地找一个人。 找谁?找女婿啊。 让他失望的是,空荡荡的晒谷场上,只有一头“呒角牛”,不见一个人影。 讨水喝的尹轻公从村里出来了,胡惠观一见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走过来解马缰绳,心里乐开了花:好小子,就是你了。 看来,刘尹轻同学讨茶喝的不是胡惠观家,否则,在家闲坐的户主胡惠观早就应该知道村里来了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要水喝。 对了,你说那个时候,一匹马可珍贵了,你家祖先又是哪来的白马骑? 嘿,我家祖先可不是平头百姓,自然有马骑。 白马树呒角牛的故事,我族中知晓的人不少,老年人更是差不多人人皆知。不过,我族祖先是什么样的人物,从哪里来的,一百个人里,也没有一个知道的。 不知道祖宗来历的事,现在实在太普遍了,并非我族独有。不信?你问问身边的人,有几个对自家祖先的事,能说得上子丑寅卯来? 学历史,从家族历史学起,我看是一条最好的路。我们都得补补课。 我也并非从小就知道祖先是咋回事的,虽然从小就听白马树呒角牛的故事。但只是当故事听听,甚至后来回想起来,故事记住了,故事的主人公居然是自家祖先都忘记了,只道是一个乡村历史传说,没想到是祖先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