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生命有尊严地谢幕,是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天使”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的宗旨。成立至今,“爱心天使”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已有大学生志愿者86名,其中男生4名。成立10年以来,共开展服务活动1200多次,服务病人1.5万多人次,志愿者参与人数达1.2万多人次。 从不被接受到被认可 “我们所做的,不只是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送去一声真诚的问候,倒上一杯热水,打开一扇久未通风的窗,更是表达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2015级助产专业学生罗佳瑶说。她在开学的第一天知道了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情况,“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样的陪伴与关怀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所以父母都很支持。” “刚走进病房就被拒绝了,说不出的滋味。”2016级助产专业学生陈琳琳至今还记得一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场面。当天一名女士在病房里陪护她的母亲,陈琳琳和同伴进入病房后,病人的女儿非常客气,请她们坐,给她们倒水,但还是委婉地说:“你们可以考虑换一间病房。”搞得陈琳琳和同伴不知所措。 田如依是2016级助产专业学生,这个时刻保持微笑的姑娘当初也遇到了尴尬。那天,她来到宁波第五肿瘤医院的病房,病房里有3位老人,一看到田如依进来,一位看书的老人装作没看见她,另两位老人也立即转过身去,表情冷漠。田如依当时满肚子的委屈,“我是好心来当志愿者的,怎么会这样呢?”从病房出来,田如依拨通了学姐陈君艳的电话向她“取经”。 “他们都是病人,自己心情不好,需要发泄情绪。你当时走进病房,可能是打扰到他们了,试着聊聊他们喜欢的话题吧。”学姐的一番劝解让田如依释怀。第二次再去病房,她先和那位爱看书的老人聊了起来,老人告诉她,自己有个孙女是学航空专业的,和田如依差不多大,就这样老人的话渐渐多起来。 田如依说,其实她也知道要和病人顺利沟通并非易事,所以她提前做了一些“功课”,把从家乡杭州带来的“西湖十景”冰箱贴、茶叶等小礼物放在口袋里,在离开时把这些东西拿出来送给他们,老人家既惊讶又开心,顿时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做志愿者的这些日子,让田如依懂得了,除了微笑和热情,还要会察言观色。“有时候病人并不是故意不想理你,他们只是想自己静一静,志愿者就应该尊重他们。”她说。 学校牵线进行专业培训 2007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爱心天使”生命关怀志愿服务队与李惠利医院团委结对,为癌症晚期病人提供志愿服务。2008年,又在宁波慈善义工大队的牵线下与鄞州人民医院牵手,之后服务对象又增加了宁波第五肿瘤医院。10年间,每个周末,志愿者们都会到这3家医院与病人、家属沟通交流,为病人翻身、喂饭、擦洗、剪指甲、读报纸。志愿者主要是护理和助产专业学生,每届报名参加的大学生有100人左右。 “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技术含量较高,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进行专业训练。大学生适应能力强,学得很快。”卫生职院护理专业老师冯小君说,“爱心天使”会请学校相关学科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半个月开一次会。平日里,还通过微信平台进行交流和心理疏导。 “志愿者要经过报名、筛选、面试、培训一系列环节后才能上岗。”冯小君说,志愿者与病患及家属沟通要站在对方角度上想问题,诸如“你要坚强、你要勇敢、节哀顺变”这些话语,很可能对他们的心情安抚没有任何帮助。 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牟慧娇说,虽然每位志愿者都会有磕磕绊绊的事情,但多数人还是选择坚持。“在结对一位支气管癌患者时,家属拉着我的手,不愿意让我走,我又陪他们多聊了一个小时。”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让牟慧娇备感鼓舞,也逐渐体会到了志愿工作的意义。 志愿工作让学生更尊重生命 通过学生在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中的表现,“爱心天使”团队指导老师陈百卉对90后的看法大为改观:“以前感觉他们像襁褓中的孩子,但现在看来,他们严谨、创新,有使命感、责任感,可以独当一面。”作为临终关怀志愿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即将走到生命终点的人群,用眼睛观察、用心去体会,给了这些大学生志愿者同龄人没有过的阅历和磨练。 前些年外婆的离世,让2015级助产专业学生陈琳琳领悟到很多,现在她一放假就往家里赶,为的是能陪爷爷奶奶多聊聊天、吃吃饭,“生老病死每个人都无法控制,但让他们在有生之年尽享天伦之乐,是我们年轻人能做到的。”陈琳琳说。 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余鑫婷提及家中老人去世的事情,总会潸然泪下,后悔自己当时陪护老人的时间太少。她说,临终关怀会让人思索一些本真的东西,参加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是最生动的生命教育、死亡教育课程。 “刚开始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时,身边有些朋友并不支持,他们觉得经常面对一群病人对自己心理成长不好,但事实上并没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人的生命中有比财富地位更重要的东西,有改变也有触动,更加热爱生活了。如果你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它,可以将触动变为正向引导教育。”一位志愿者说。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蔡亚辉 杨燕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