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很多中国读者喜欢村上春树是因为林少华。上世纪80年代,《挪威的森林》因林少华译本为广大读者熟悉,他也是将村上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到如今,他已经翻译了村上的作品系列41本。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应邀来到我市新开张的上海三联书店·筑蹊生活,给甬城读者做了题为“我们都是异乡人”的分享会。在交流中,记者发现,林少华简练、雅致的语言风格竟和村上的风格如出一辙。 谈村上春树 感受一颗自由飞翔的灵魂 林少华表示,与村上春树的文字相遇是个缘分。1988年,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日本文学专家李德纯先生的推荐下,林少华开始给漓江出版社翻译《挪威的森林》,用一个寒假译完了初稿,第二年就出版了。这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第一个中译本,没想到一经出版就迅速风靡。 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少华的翻译,也因此,林少华被称为“最懂村上的中国人”。从1988年到现在,林少华翻译的8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中,有一半是村上春树的,“翻译任何作家的作品都没有像翻译村上春树一样让我觉得开心,得心应手,有一种配合默契的感觉。翻译最愉快的感受是自己在倾诉,不愉快的感受是只能听别人倾诉。产生共鸣的时候,不知自己是作者还是译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乱来。只不过我们对人、事物、景物,对有微妙差异的平凡美的捕捉是很相近的。”林少华说。 画家对线条色彩敏感,音乐家对声音敏感,作为翻译家,就对文字特别敏感。林少华语言的敏锐性和他长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他最喜爱读中国古典文学,认为唐诗宋词培养了他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诗意的传达。 林少华觉得读者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是因为村上的文字里有对灵魂自由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关怀,这也是最打动自己的。“阅读村上任何一部小说,我们几乎都可以从中感受一颗自由飞翔的灵魂。” 翻译了28年村上春树的小说,但是林少华只见过村上两次。在他眼里,村上春树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模一样,姿势、形态、说话语气和表达方式,完全是“文如其人”。村上曾告诉林少华,不喜欢“心化妆”的人。可见村上是一个本真的人。 谈个人创作 文化乡愁是我的归处 《异乡人》是林少华去年出版的散文集,收录了他近年来对当下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文字充满智慧与禅意。此前他还出版了《落花之美》《为了灵魂的自由》《夜雨灯》等多部著作。 虽然因为翻译村上的作品让林少华有了足够的名气,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做“村上春树背后的男人”,文学创作也是他的梦想。但是在《异乡人》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林少华翻译村上小说时的语言风格,还有对现实的那种疏离和冷峻。 在林少华笔下,不管是孩提时代生活的东北山村,还是成年后长期供职的广州、青岛,无不有一种“异乡”的意味。甚至,在他看来,翻译就是异乡人的工作,译者的任务,就是如何安排他们入乡随俗。但是再怎样努力,异乡人的基因是无法改变的。 异乡的感觉也融入在林少华的生命中。因为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情绪,比如村庄家园的流逝,让他这样一个从农村走向城市的知识分子感到深深的文化焦虑,这也是一个时代的感觉。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异乡人”。他说自己创作的目的就是在于诉求社会良知,呼唤文化乡愁。 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林少华独自去了一趟天一阁,没人陪伴,可以有宁静的思考。“天一阁是宁波这片土地的灵魂,做一个宁波人是幸运的。我们应该时常走出俗世的生活,看看先贤傲岸的身姿和孤高的灵魂,这也是一种文化乡愁的回归。”林少华说。 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