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名单”为何管不好“小辣条”?

    郭元鹏

    新京报记者近日梳理发现,自2015年至今,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黑名单”。在通报的180起食品安全问题中,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要原因,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占68起,甜蜜素超标占30起。6月6日《新京报》

    “容我吃根辣条压压惊”,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这个段子表达的是对小辣条的又爱又恨的无奈心情。不吃吧,这种口味撩拨着食客的味蕾,吃了吧,又害怕吃出问题。

    最近这几年,涉及小辣条的食品安全事故多发,吃坏肚子,那是幸运的,吃成残疾,吃掉性命的也有案例。由于小辣条存在很多问题,监管部门也加大了查处的力度,正如统计数据表明,从2015年至今,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31家辣条企业的195批次辣条进入了食药监督局的“黑名单”。

    可是,“黑名单”依然没有管好小辣条。你说是企业的嚣张也罢,你说是舌尖的任性也罢,总之小辣条的问题不能总是 “一直走在解决的道路上”,总要有个最终治理的成效和结果。

    治理小辣条不能只是拉入“黑名单”。

    首先,需要提高企业门槛。辣条制作生产的低门槛,也使得小作坊盛行。小辣条要想成为大产业,必须要重新洗牌。应该鼓励更多正规企业参与小辣条的生产,达不到规范标准的小企业就应该关门大吉。

    其次,需要出台行业标准。小辣条问题多多,是因为小辣条还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你按照这种方式生产,他按照那种方式生产,你添加甜蜜素,他添加安赛蜜。由于没有行业标准,出现了生产的随意性,从而祸害了百姓的舌尖。既然小辣条如此受欢迎,就应该出台具体的行业标准。

    再次,需要实施终身禁止。“黑名单”为何管不好小辣条?问题很简单,当你通报这个品牌、这个系列的时候,这些企业就撤了这个品牌、这个系列,另换了一个包装又生产了。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应该启动“食品行业终身禁入”,让他们为自己的唯利是图买个大单。

    从不合格产品的区域分布来看,河南省与湖南省为不合格辣条的重灾区,当地生产企业被通报次数占据了前两名。而查处批次最多的品牌也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河南,其中湖南占了一半以上。看来,对于小辣条的治理要下狠手了,不能只靠拉入“黑名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