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0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我们要把它讲个通透!

桂维诚老师

    ●名师点评

    让独特的自我在场, 让自由的思想飞扬

    ——简评2017浙江高考作文

    宁波诺丁汉大学附属中学桂维诚老师是本报的老朋友了,他曾两次“猜中”高考作文,更是连续多年为本报读者点评当年高考作文。昨天,桂老师再次应邀为学子们解读今年的高考作文。以下为解读全文:

    看到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我并不感到突兀意外,反而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容易使人联想到2013年高考作文的“三句话看童心”的材料。它体现了浙江省一以贯之的“注重人文”“关注成长”和近年来“强调思辨”的导向性。

    要想写好思辨性的论述文,必须有分析思维的在场。所谓分析思维,就是将事物分解开来,探究其矛盾关系的思维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辩证思维,大多表现为二元思维。而更高级的系统分析思维,需要进行多元分析思考,即在二元分析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和深化。从“三句话看童心”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都是力求给考生提供一种多元思考的可能。这种组合型的写作材料,要求考生不能只就某一方面来写,这三本“人生之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它们结合起来,就能做出既全面而又合理的阐释。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很容易使人想到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写的一副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同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所谓“无字之书”,就是指社会这部没有字的大书。只读“有字之书”而不读“无字之书”,那只是死读书,无异于“两脚书橱”“人形鹦鹉”。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方能如清代张潮所云:“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如果只读“无字之书”而不读“有字之书”,则会陷入虚无主义、实用主义的反文明的泥淖。记得“文革”中除了“红宝书”,几乎所有“有字之书”都被打成毒草,只是片面强调社会生产实践所谓“无字之书”的重要性。更有甚者,“四人帮”竟然大肆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荒谬观点。

    说到“心灵之书”,从王阳明的“心学”到《论修养》之类的书籍,更是一度被斥之为唯心主义邪说。台湾学者傅佩荣说:“你要了解自己在身、心、灵三个方面都有什么潜能,采用什么方法加以锤炼。训练身体的方法比较容易;心智方面可以每天读书,并且在审美方面下工夫的话,就会有明显的成长痕迹。灵修方面最难,要回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要进行沉思与默观……”读“心灵之书”,固然需要读一些关于精神修养方面的著作,更重要的是加强自我心灵的修为,即沉思默观、修心养性。读一读梭罗写的《瓦尔登湖》,那字里行间美好的寂寞、原始的孤独,会使人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内心得到一次洗礼,变得安静而坦然。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当然,“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阅读“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宽阔而充实。所以,这三本“人生之书”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只有把它们联系起来考量,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注入我们的生命,才能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今年浙江高考作文之于刚刚经过成人仪式洗礼的考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开始在他们眼前展开了新的转折,此刻认真思考如何读好人生三本书的叩问,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事实上更是交上一份人生的答卷,有利于使自己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近些年来,国外写作教学的改革者提出“思想者和学习者双重身份的参与”,“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的观念;特别强调应遵从“规范性写作”到“塑造性写作”进而“创造性写作”这一写作训练的路径。从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转变中,我们也能看出对这一趋势的呼应:从“标题作文”(1977年)到“话题作文”(1998年),从“新材料作文”(2006年)到“任务驱动型作文”(2015年)。这样的改变,看似为了防套作与宿构,其实是为了与世界接轨,追求真实的个性的写作,加强分析和批判的力量,呼唤自我的在场,使创造性写作成为可能。高考作文虽被赋予选拔的功能,但如果不能考核出考生独立分析的能力,只是看论证技巧如何娴熟、文字修辞如何优美,这样的写作考查无疑是徒劳无益的。

    众所周知,议论文写作最忌一味迎合“圣意”。如果事先限定某些立意是审题之必须,得分之秘笈,那么则是“代命题者立言”,人云亦云,岂不是换汤不换药,无异于科举时代的“代圣贤立言”?殊不知这样会窒息年轻人思想的自由健康生长。我们要为浙江这道高考作文题点赞的是,它并没有暗含什么先验的“命题者之意”。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提出个性化的观点,让独特的自我在场,让自由的思想飞扬。

    ●记者快评

    知行合一,读好人生“三本书”

    昨天的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大概是这样意思: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要知行合一读好“三本书”。读有字之书,让人生收获知识;读无字之书,让人生充盈智慧;读心灵之书,则让人生提升修养品德。

    有字之书,往往是前贤著述、诗词佳句,后人吟咏传习。我们读《春秋》而知微言大义,阅《史记》而知先叙后评,吟唐诗诵宋词而感意韵俱美。

    无字之书,其实是记录人生的阅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代徐霞客离乡背井、披荆斩棘游览华夏大地,唐朝玄奘遭遇千难万阻赴天竺取经,马可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东亚,于万化冥合之间,读自然造物之书。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我们求得书本知识和行动实践能力。能够躬行实践的“知”就是“行”,这样的“知”方不虚妄;能够明觉精察的“行”就是“知”,这样的“行”才不盲目。所以,知行必须兼顾,不可偏废。

    厚今不薄古,继往为开来。无论是人文精神的塑造,还是综合素养的培育,都离不开人类的经典知识。而真正的“知”必须付诸行动,知识是行动的出发点。而行是知的归宿,是实现知的。真切笃实的“行”,已有明觉精察的“知”在起作用。

    心灵之书,往往指思想精神。贤者以心灵之书衍有字之书,哲人以心灵之书明无字之书。人要读好心灵之书,以提升自身修养、品德和情操。它在鞭策我们,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经过磨练,在实学中求知。以知促行,为善去恶,强调自律自觉,领悟“知行合一”的精神。

    当今社会,有不少人当面说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知”与“行”完全脱节。比如,有些官员在台上高喊廉政,暗地里贪污腐化。他们不知礼义廉耻为何物,不知天理良心为何物,结果身败名裂,遭到应有的惩罚,也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因而,我们更有必要提倡“知行合一”,提升每个人的道德人文素质。

    总之,读好人生的“三本书”,虽然不一定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我们要有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做到知行合一;更要躬行实践,做到以德兴国、以德立人的道德自觉。陈旭钦

    新闻链接

    各地高考作文题

    全国卷一: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3.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4.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5.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6.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全国卷三: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北京:

    1.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要纽带。

    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显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天津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上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江苏: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请根据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