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1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数据”帮助志愿者引导垃圾分类

    本报讯(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顾东栋) 昨天下午,宁波城市学院的志愿者徐倩和同学一起来到海曙区鼓楼街道秀水社区白衣小区,上门入户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哪些居民需要上门走访?徐倩和同学手中的名单“暗藏玄机”。

    记者留意了一下徐倩拿到的名单,虽然有长长一串,但并不是每个楼道每户人家都有。名单是如何挑选出来的?记者跟着海曙区垃圾分类办的郑水平找到了正在小区垃圾房前忙着“扫码”的保洁员。

    保洁员打开安装在手机上的垃圾分类管理平台,拎出居民扔在厨余垃圾桶里的一袋垃圾,输入印在垃圾袋上二维码下的一串数字,“系统刚好在维护,不然直接扫一扫就可以了。”接着,她又打开垃圾袋,根据垃圾分类情况,按照“优”“良”“中”“差”进行评分、上传。

    郑水平说,这些数据上传、汇总后,社区可通过系统后台看到辖区有多少居民参与了垃圾分类,同时也能知道垃圾分类的质量如何,而这些“大数据”也为社区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劝导宣传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大大减轻了社工和志愿者的工作量。

    记者跟着徐倩走进名单上的一户居民张女士家中。张女士在厨房和客厅各放置了一个垃圾桶,厨余垃圾和普通生活垃圾分得清清楚楚。不过,眼尖的志愿者还是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张女士用了普通的塑料袋来装厨余垃圾,却把厨余垃圾袋放在了客厅的垃圾桶里。

    郑水平说,经过三年多的宣传、实践、现在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已经有明显提高,但在很多细节上仍存在不足之处,除了像张女士这样“张冠李戴”的,更多是将其他垃圾掺杂到厨余垃圾中,比如吃完饭将抹嘴擦手的餐巾纸也倒进厨余垃圾里,“借助‘大数据’,有针对性地到居民家中走访,就能了解更多居民在垃圾分类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并加以劝导。”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