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考试卷有何特点?命题导向是什么?有什么趋势? 昨天下午4点中考结束后,宁波市教育考试院发布了今年中考试题的详尽命题意图。本报简要摘登,供师生及家长参考。 注重知识积累考查,夯实语文教学基础。今年是第一次设置传统文化的考题,虽只有一题(选定对联入题),但导向是很有意义的。选材融入时代元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小作文”中,命题组选择了“孩子与父亲”的对话,在真实的模拟情境中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文字表达能力,“大作文”则选择了生活小贴士,以此作为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熟悉的生活经验,自然能引发绵长深厚的思考,调动阅读生活体验,让学生有东西好写,既兼顾到公平性,又最大程度地区分出学生的写作水平。 历史与社会思品 内容鲜活、基础扎实 学法凸显、组答分层 紧跟时代的脚步、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历来是社会思品学科试卷独具魅力的地方。共20题中,有12题的材料直接选自当代社会的时政热点。同时,该卷知识覆盖面广,涉及近40个考点条目,且让知识点以“点线面”呈现出来。学法凸显,主要体现在顺着学生的视角、依着学科思维去命题,让考试贴近学生生活,考中见人本;让学法服务学习,考中能学得。组答分层,则让试卷有了张力、让评分更加合理。 英语 注重基础、大胆创新 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 难度系数在 0.71左右,呈现稳中求变、推陈出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首先是注重基础,突出语用功能。基础题占较大比例,考试内容覆盖面广。试题设置呈阶梯状,先易后难。在此基础上,创新设题,开放答题。如:书面表达,题目大胆创新,突出两个关键词:“自主选择”“自由发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同时,命题十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试题着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重新整合信息、 归纳主旨以及推理判断等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试题的设计还突出了语言的应用性,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均是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体现,凸现了所学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价值,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数学 难度适中、层次分明 题材新颖、利于发挥 为遏制题海战术,创新题目编制。如在编拟压轴题时,借助了新定义实现特殊四边形与圆的创新组合,呈现角与角、边与边之间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体现对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的考查。 从数学的本质出发编拟试题,设置了操作性试题和新定义试题。操作性试题要求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新定义试题则以定义—问题—推理—探究—应用为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素养。 如第26题,为新定义试题。实现了特殊四边形与圆的完美融合,数学逻辑和数学直观相互交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推理计算、分类讨论等方式进行即时的学习和研究,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并重,思想与方法交融”的命题特点。 科学 联系生活,重视实验 突出探究和信息处理 以“以考评学,以考引教”为指导原则,难度系数约在0.70左右。 此次命题重视基础化,全卷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题目,但又突出双基功能。突出生活化,学以致用。如第23题的茶多酚是否具有减肥作用,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从材料中提炼有用信息的能力,还科普了一些生活知识。凸显思维性,从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提出假设—实验与验证—反思与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灵活性,即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培养反思性,推广科普性,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如第1题对科学史的考查,让学生能辩证地、唯物地看待科学事实,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此外,还凸显了原创性,使题海战术失效,引导科学教学从题海走向对题目的研究、知识网络的建构和思维方法的训练。 记者 徐叶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