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氏宗谱 |
|
徐家村村口的两座宋代石拱桥,至今仍能通行。 |
你见过248年前编修的家谱吗?近日,奉化区档案局征集到了清朝乾隆、嘉庆、道光等年间编修的《徐氏宗谱》9本及《徐氏房谱》6本。其中,最早的一本《徐氏宗谱》编修于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1769年,距今已经有248年的历史,它也成为目前我市档案系统征集到的最早家谱。而这个徐氏家族还形成了奉化区的一个美丽山村——大堰镇徐家村。 徐氏家族形成徐家村 这次奉化区档案局征集到的《徐氏宗谱》共8套9本,分别为清乾隆三十四年、嘉庆六年、道光六年、咸丰三年、光绪二年、光绪三十一年,民国十六年以及2004年版本。同时征集进馆的还有光绪丙子年等《徐氏房谱》4套6本。 这些宗谱的捐赠者,是奉化区大堰镇徐家村徐氏宗族族长徐阿忠和他的族人。 根据《徐氏宗谱》记载,大堰徐家村徐氏是东汉年间丹阳侯徐饶之后。四十七世祖徐饶生于106年,曾担任散骑尚书与左仆射,最后获封丹阳侯。但记者上网查询了一下,并没有找到丹阳侯徐饶的相关资料,可能这个丹阳侯在历史上并没有做出什么显赫的事情。 不过,他的后人却在奉化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徐家村,当地村民以徐姓为主,另有汪、王、邢、毛等姓。 据《徐氏宗谱·徐琰世传》,南宋初年,丹阳侯的后人徐善转由新昌榉根至奉化大堰的马站为官。他的第五个儿子徐琰,也就是徐氏第八十六世先祖,被后人尊为大堰徐家村徐氏始祖。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为避金兵的追杀来到明州,当时,徐琰的哥哥徐珍国而忘家,其余诸兄也都在外。年方七岁的徐琰不得已而至明州以见宋高宗。宋高宗奇其颖异,乃问曰:孩童几何矣?对曰:臣七岁。皇帝又问曰:何以至此?对曰:因差役马站至此,得见陛下。宋高宗为此就出了个上联:七岁孩儿当马站。徐琰即对曰:万年天子坐龙床。宋高宗大悦,诏赐官币,建宅一区,作养读书。 徐马站村的名字因此而来,徐氏也成为徐马站周边村庄定居的早期居民。就这样,这个家族在奉化的徐家村生存繁衍,书香传家。 根据统计,自徐家村先祖开始至嘉庆六年编修家谱,670余年间,徐氏族人先后出了13位进士和12位举人。其中,徐琰二哥徐珍为宋孝宗乾道乙酉年(元年)即1165年的进士。可惜的是,宗谱对此并无详细记载。 800年石拱桥仍能通行 现在,徐家村是奉化区大堰镇徐马站村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大堰镇万竹西北约3公里,坐落在南北长约1公里的山谷之中。 徐家村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村东的马站溪和村西的后坑溪,从北往南静静流过,后坑溪在村西汇入了马站溪。值得注意的是,从外面走进徐家村,以前一定要经过两座石拱桥。 在徐家村的村口,有一大一小两座相连的石拱桥,桥身已经青藤遍布,至今依然为村民出行提供便利。这两座石拱桥建于宋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也是宁波目前发现的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石拱桥。它们也跟徐氏家族有关。 根据《徐氏宗谱》记载,徐琰到这块依山傍水的宝地建宅时,考虑到交通便利,在马站溪和后坑溪两溪交汇处,用当地的山石造了两座桥:马站溪上的永安桥和后坑溪上的无名桥。两座桥相连,呈直角排列,一大步就可从这座桥迈入那座桥。马站溪溪面较宽,因此永安桥桥身比较长;后坑溪溪面窄,无名桥就造得小了些。村民说,古桥现在仍能通行。 族人捐赠宗谱 那么,徐氏后人为什么要把家谱捐赠给奉化区档案局呢?徐家村的徐氏族长徐阿忠是这样解释的:以前家谱存放在祠堂里,每年族人都要将家谱拿出来晾晒,非常麻烦。而且族人也担心,倘遇山洪、大风、火灾、蛀虫等造成族谱受损,那将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族谱由宗族保管,查阅也方便。捐赠出去,貌似对祖先不恭。但我们地处山区,宗谱保存在祠堂里存在种种隐患。”徐阿忠说,在奉化区档案局征集家谱的时候,徐氏族人选择了捐赠,“这样,既可以利用档案局先进的经验和设施保存好宗谱,也便于以后族人查阅。” 奉化区档案局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它是一种以父系家族世系和人物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中国人百善孝当先,通过修家谱,有助于提升家族的凝聚力,增进各个家庭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家庭间的互帮互助。 宗谱一般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一般盛世都会修谱。《徐氏宗谱》记载,最早的修谱记录为大宋嘉定元年,也就是1208年,距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许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