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开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爱读《红楼梦》的徐人屏

徐人屏,自称从小就是书迷。2007年退休以后,有了更多时间读书,一天的阅读时间一般在三个小时以上。他是鄞州区图书馆的常客,只要天气不下雨、没外出旅行,每天下午三点半,都会到鄞州区图书馆去看书。

    陈爱红 文/摄

    徐人屏的家离鄞州区图书馆很近,一般情况下,他每天下午三点半都会到鄞州区图书馆去看书。作为图书馆的老读者,徐人屏对图书馆的熟悉程度不亚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每次他都坐在三楼固定的座位,这个座位临窗,不仅光线充足而且在看书累了的时候还可以远眺;与二楼的热水器相比,三楼的热水器里有凉开水的功能,渴了的时候可以用自带的塑料杯去盛水;图书馆的网站和微信订阅号里都有新书推荐,要看图书馆最新的新书,只需到二楼大厅的三个开放式书架上去取书……他还养成了一些方便他人的小习惯:把椅子归位放到桌子下面,把看完的书整齐地放在桌上。尽管家中也有近千册图书,但徐人屏喜欢图书馆的氛围更关注图书馆的新书。他兴趣广泛,喜欢摄影喜欢旅行喜欢文学,他说这辈子读了很多的书但最爱读的还是《红楼梦》。

    A 父亲的书架是阅读的启蒙

    父亲是高级工程师母亲是医生,徐人屏小时候随处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书籍:家中有父亲的小书架,设计院的大院里有阅览室,街边弄堂里有租小人书的书店,学校里有图书室。但是,对徐人屏影响最大的还是父亲的书架。

    徐人屏的父亲一生好学,学养深厚,除了专业外他对国学有很深的造诣,一张口就能说出“四书五经”里的某句经典,还能唱一嗓子京剧。父亲的书架上,除了工程类专业书外还有许多文史类的书。徐人屏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家是一室两厅的结构,兄弟三人同居一室,书架就放在他们的房间里。

    从读小学开始,书架上的书便成了徐人屏三兄弟的课外读物。小学三年级时,徐人屏开始看《红楼梦》,那时看不懂书中的诗词歌赋,他就跳过去只看大致的故事情节。但是对书中不认识的字,徐人屏是不会放过的,碰到陌生的字,他总喜欢用《新华字典》查一查,查到后,把字音和字义用铅笔标注在书上。慢慢地,认识的字就越来越多了,阅读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不懂的字就查字典,这个习惯让徐人屏一生受益。在读大学时,学校举行查字典比赛,给你50个汉字,让参赛者查找并写下每个汉字在《新华字典》里的页码。一般来说,查拼音比查部首的速度要快,徐人屏就是凭借识字多使用查拼音的方法,最快查完了50个字而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现在,徐人屏家里有近20本字典词典,即使冬天坐在被窝里读书,碰到不认识的字,他也会一跃而起,走到书房里去拿来字典查一查。

    小时候,追求故事情节的阅读常常让徐人屏忘了时间。家里到了规定的就寝时间就要关灯,欲罢不能的他就想出了一个好方法:用一只小碗盛一些菜油,搓几根棉线做灯芯浸在菜油里点燃就成了一盏小油灯,等父亲睡着了他就关在房间里读书。油灯的光不太亮,也不会影响到兄弟的休息。回想起当年读书的情景,徐人屏说,读书的妙处不可言传。

    B 家里有一本1972年的《红楼梦》

    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徐人屏说在小说中,他俯首拜的是《红楼梦》。 大学毕业后,徐人屏远离了父母,先被分配到石家庄工作,后又辗转回到了老家宁波,有了温馨的小家庭,妻子是一名教师。工作之余,他喜欢逛逛书店。1976年的秋天,他在书店里偶遇了1972年出版的《红楼梦》。这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一套四本,浅绿色的封面上写着淡绿色字三个大字:红楼梦。翻开书,内页是竖排繁体的,由启功注释。

    当时徐人屏的月工资约为32元,这套书的价格为3元7角,算是一笔大开支了,但是他毫不犹豫地买下了这套书,他喜欢竖版的格式。回到了家后,为了保护好书,他给它们包了书皮。青年时代重读《红楼梦》,他注重的是书中的社会百态、风俗人情以及诗词歌赋的表现手法和潜在意义;他还喜欢潇湘馆里的斑竹,一度曾想给自己的书斋起个与斑竹有关的斋名。

    随着生活的变迁,徐人屏在宁波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时,都要处理一批书籍,但是这套《红楼梦》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他不仅自己读它,还鼓励女儿读它。为了让女儿认真地读《红楼梦》,他还用了点小手段。在女儿上初中时,他把这套珍爱的书放在书架最醒目的地方,然后对女儿说:“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看,但是这套《红楼梦》你就不要看了,你看不懂的。”女儿的好胜心和好奇心被激发了,偷偷地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这套书看完了,然后自豪地告诉他她能够看懂而且已经看完了。若干年后,父女俩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女儿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会心一笑。做过《风采》杂志的总编的女儿,偶尔会和父亲谈论《红楼梦》,还笑称自己现在也算是红学专家了。

    C 以书会友乐意分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常会因为共同的爱好而成为知己。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徐人屏住在江北三官堂附近的教师向阳院里,周围都是意气风发的书生。徐人屏因此结识了蔡义江、徐季子、郑学甫等人。那时,蔡义江关注《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徐季子研究《红楼梦》里的美学理论,郑学甫喜欢《红楼梦》里的菜谱。一部《红楼梦》,喜欢它的人各取所需又相互温暖,以至于多年后,徐人屏回忆那段时光还感慨万千。

    徐人屏现在隔几年要重读一次《红楼梦》,也会向周围的朋友们讲讲自己在人生的不同年龄时期读《红楼梦》的体会。前些日子,他去一位开电脑修理店的年轻人处聊天,店主的妻子喜欢读小说,一聊就聊到了他珍藏的《红楼梦》。徐人屏说,有些小说翻翻就行了,有些小说会让人读一辈子。譬如《红楼梦》,文体有点儿半文不白,诗词歌赋看不懂就先翻过去,多看就习惯了,慢慢就会看出味道。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心得。从宝黛的爱情故事到美妙文体,从大千世界到芸芸众生相应有尽有。吃货可以看到美食,女人可以看到服饰打扮,学者可以研究经济、政治和文化。以此书为师为友,一生享用不尽。听徐人屏说得天花乱坠,店主的妻子说她还真没读过原著,要向他借阅,他一口就答应了。第二天,徐人屏就从鄞州到江北去送书。四册书虽说已翻旧,却看得出保管得很好;书中夹有字条,是读书的痕迹。四册书是放在一个新的小包中,他递给店主的妻子时,店主的妻子吃了一惊:没想到他会特特意意地转坐两路公交车给她送书来。她说她从来没有读过竖排书,打算用两个月时间细读一遍。

    徐人屏说,《红楼梦》是一部好书, 现代年轻人对传统经典接触不多,了解传统文化可从《红楼梦》开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