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2013年初“光盘行动”在全国推行,4年来成效如何?近日,《新京报》记者探访北京餐饮门店及高校食堂十余处,发现多数市民都能做到适量点餐,但也不排除因“量太多”等原因而剩菜剩饭。而据6月27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此前推行的“半份菜”在一些餐馆已经“隐退”,“反对浪费”的宣传标志也难见踪影。57.3%的受访者认为餐桌浪费有回头趋势。 尽管有61.0%的受访者表示,讲排场是造成餐桌浪费的一大原因,但在公费吃喝大幅消减、外出就餐以家庭和朋友熟人为主体的大背景下,讲排场、摆阔气只是餐桌浪费的原因之一,更大的因素,或许是由于一些商家出于逐利的本性,有意无意地“诱导”消费者在饭菜的数量与质量上“加码”,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光盘行动”需要餐馆作出配合的地方很多,比如要提醒消费者适量点餐、剩餐打包;向消费者介绍菜量是否合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将菜品分为大份、中份、小份;提供打包服务等等。说起来,这些服务措施不但难以让餐馆实现利润增长,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带来营业额下滑、繁杂程度和工作量增加等“弊端”。时间一长,能有几家持续响应、深度参与呢? 因此,探究目前餐桌浪费有回头趋势的原因,消费者固然有一定的责任,但许多餐馆难脱干系。 比如,对婚宴与自助餐的“经营方略”,就不难窥见一些餐馆“利润至上”的“良苦用心”:许多饭店宾馆都对婚宴设置了最低消费标准,再加上主人“有剩菜说明吃得好”的心态,几乎每场婚宴过后都有大量的剩饭剩菜;不少自助餐馆尽管经常发现有客人浪费,但毕竟客流带来的利润大于浪费,为防止客源流失,极少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也没有采取加收费用的措施。可以说,商家逐利本性导致对“光盘行动”的“阳奉阴违”,对餐桌浪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推行“光盘行动”过程中,提升人们反对浪费的意识固然重要,但对餐馆(也包括单位食堂)设立必要的规矩应该成今后的工作重点,让供应大中小份菜品、取消婚宴等仪式性聚餐的最低消费、对浪费过多的顾客加收餐费、在顾客点餐时提供指导或提供样品等成为成为餐饮行业的标配,方能避免商家的逐利本性与社会效果发生对立,为“光盘行动”的持续推进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