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利涉道头旁边,有一艘按1:1比例仿制的万斛神舟。 记者 崔引 摄 |
巍巍招宝山,悠悠甬江水。 镇海,唐宋时期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之一。900多年前,这里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船,拥有180名水手的万斛神舟“震慑夷狄,超冠古今”。这里曾是宋代宁波最繁忙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甬江口边的每一块基石、每一滴潮水,仿佛都记录着当年的繁华。 镇海古港曾外商云集 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 近日,记者专程来到镇海招宝山街道,寻访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遗迹。 唐宋时期,镇海是宁波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之一,特别是在宋代,镇海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成为商贾和各国使节的集聚地。 在招宝山街道沿江西路的甬江口边,有一座汉白玉牌坊,上面书写着“利涉道头”四个大字。一起来到现场的镇海文史专家介绍,古代宁波人把渡船靠泊的码头叫“道头”,利涉道头曾是北宋时期明州最大的码头之一。道头又叫石磡,它是把石块、石板、条石从江岸铺向海涂,延伸到江水落潮时最低潮位处。一旁的大型石碑上刻着“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几个大字,彰显了这个古港口的重要性。根据宋代《宝庆四明志》记载,利涉道头原址位于梓荫山东南角。《宝庆四明志》所有的附图中,标有码头名称、位置的,只有这一处。 宋代的明州偏处一隅,也不是大都会,却因为是天然良港且远离北方战乱之地,少有辽、金的军事威胁,得以成为宋朝海路的重要枢纽。南宋《乾道四明图经》中,用“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等词句,记录下宁波当时商贾云集、船只如梭的场面。宋代陈造的《定海四首》诗里这样描写镇海对外贸易的繁华:“官廨盐烟外,居人杂贾胡。听言须画字,讨海倚输租。”诗中的“贾胡”,指的就是外国客商,因为他们与本地居民语言不通,交流时常常要借助纸笔。 现在恢复的利涉道头,岸线和埠头都利用拆迁的旧石料铺就,颇有古意。码头早已不复当年的繁华,码头边有几艘正在修理的渔船,海涂上,退潮后跳跳鱼此起彼伏。 在招宝山街道城河东路与中山路交叉口,还有一个旧式三角形蓄水池,叫一鉴池。镇海文史专家介绍,当年日本、高丽、南洋的船舶抵达镇海后,都会顺着内河来到一鉴池补充淡水。如今的一鉴池中养着荷花,已经成为一个探幽访古的景观池。 世界最先进大船在这里制造 万斛神舟上能容纳180名水手 宋代的镇海,不但拥有古港口,也是造船中心。在利涉道头牌楼的一边,有一艘仿制古船,船上的大桅杆需两人合抱,有几层楼那么高。这是按1:1比例仿真建造的万斛神舟,是宋代最大的官船。 据了解,在《宝庆四明志》的“定海(即今镇海)县境图”中,有一处标示为“船场”。经考证,这个船场即当时全国九大船场之一的明州官办船场,也称为“招宝山船场”,建造过许多大型船舶。 如今人们看惯了动辄几十万吨的大船,眼前这艘仿制的万斛神舟个头并不起眼。镇海文史专家告诉记者,实际上万斛神舟在当年代表了造船业的最高水平。 时光回转近千年。北宋元丰元年,也就是公元1078年,宋神宗为派遣两名大学士访问高丽,命明州招宝山船场建造两艘“神舟”,分别取名“凌虚致远安济神舟”和“灵飞顺济神舟”,排水量据说每艘都达到500吨。 到了宣和五年(1123),北宋再次派人出使高丽,宋徽宗下令在明州再建造两艘更大的船,分别取名“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和“鼎新利涉怀远康济神舟”。每艘船上仅水手就有180人,船舱分三层,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大船。据学者估计,这两艘神舟的载重量达两万斛(古代的容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1100吨以上,史书形容这两艘大船“巍如山岳,浮动波上”,就像漂浮在海上的大山一样。对于这两艘大船出使高丽后的效果,则用“震慑夷狄,超冠古今”来评价。当年,随同这两艘大船一起出使高丽的,还有6艘客舟。浩浩荡荡的船队从利涉道头出发,到达高丽后,万斛神舟引来高丽人“倾国耸观,欢呼嘉叹”。 值得关注的是,当时万斛神舟已经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 北宋后期宁波一年造船600艘 尖底海船技术先进 “北宋时明州的造船业是随着经济的大发展而发展的,而造船技术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又反过来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如安介绍,北宋可谓明州造船业的发达时期,无论是造船的吨位还是技术水平,都居全国之首。北宋后期,明州的造船业更是突飞猛进,到了元祐五年,一年造船量达到600艘,在明州历史上达到空前的程度。 宋代造船分为官营和私营两类,北宋明州的造船业以官营为主,设有规模宏大的造船场,特置造船监官厅事和船场指挥营,配备人员有400人。张如安教授介绍,当时的船场指挥营就设在甬东厢,就是今天的战船街。 明州造船业之所以牛,是因为技术先进。张如安介绍,宋代内河采用的都是平底船,沿海地区的工匠们经过探索与实践,认识到尖底船在海上航行更有优势。当时明州造的船都是V形船体,不但可增强船舶的稳定性,还能减少水下阻力,使海船在遇到横风时横向移动较小,适合在风力强、潮流急的海域航行。 据记载,南宋孝宗初年,官府曾下令明州和温州各造平底海船十艘,立刻遭到明州造船匠师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平底船不得入海”。 当然,最能体现明州造船匠师技艺的,还是要属上文提到的万斛神舟。 “明州造的船又多又好,是中国传统名船‘浙船’的代表。”张如安教授介绍,明州船舶强度可靠,水密隔舱的设置以及船舶接缝处用桐油和麻丝的捻缝工艺,显著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能,为开辟航线、扩大航程提供了先决条件,也帮助古海上丝绸之路走得更远。 ●新闻延伸 镇海有个 近千年前的“涉外宾馆” 是宋朝用来接待高丽使者的 如今的镇海已经是现代化工业重镇,外商资本纷至沓来。北宋时期定海县城东南有个航济亭,是宋朝用来接待高丽使者的“驿亭”;如今在甬江口复建的航济亭,正是由中韩合资企业捐资建造,续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佳话。 说到航济亭,还得从出使高丽的神舟说起。1078年,北宋大学士安焘和陈睦乘坐两艘神舟,自定海起航,奉命出使高丽。这一年,朝廷在明州城内建造乐宾馆,在定海县城东南建起航济亭,共同作为迎接和宴请高丽使者的场所。镇海文史专家介绍,这个“亭”有“驿亭”的意思,按今天的说法,相当于涉外星级宾馆。 航济亭的原址位于招宝山街道百货大楼东南侧,目前立有石碑。据记载,在航济亭存世的50余年间,共接待高丽使团14批次。使团每次抵达,朝廷和地方官员均专程迎接,宴请款待之后,再由专人陪同,乘坐龙舟转至明州,下榻高丽行馆,相当于国家级的迎宾馆。 1129年,航济亭在金兵南侵时被毁。2009年,中韩合资LG甬兴公司捐资复建了航济亭,目前里面陈列了不少关于宁波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资料和图片,供市民参观。 记者 杨静雅 孙美星 通讯员 沈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