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家荐书

儿童露营指南

——读《去野吧·美国经典儿童大自然探索百科》

    □陈晓旻

    对于喜欢户外生活、刚从戈壁徒步回来的我来说,关于户外生存的一切总是好奇心满满。这本由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青少年图书出版分社推出的《去野吧·美国经典儿童大自然探索百科》自然吸引我,虽然它是写给孩子们看的。

    本书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四次艾美奖获得者林恩·布鲁内尔的经典代表作,专为7-14岁年龄段的小读者倾心打造,以轻松易懂的文字和幽默形象的手绘插画,引导少年儿童了解户外活动、参与户外活动,培养野外生存能力。书中不仅列出了户外探险必备工具,以及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还讲述了许多户外技能和活动的历史,以及众多的自然知识。

    书中的露营指导不仅适用于野外,也适用于自家后院、城市绿地、公园等区域。

    时下有一个时髦的调查问卷,其中一个问题是:你认识你家周围200米以内的所有植物吗?的确,孩子在城市里生活得越久,对大自然的真正的自然之美、野性之美就越缺乏感知能力。要想倾听真正的大自然的心声,就要勇敢地走出去,真真切切地认识一些动物和植物。比如,蝗虫长什么样子?它运动的姿势是什么样的?蚂蚁每天忙忙碌碌都在干些什么?它的社会性体现在哪些地方?鸟儿为什么喜欢歌唱?不同的歌声代表什么意思?为什么各种植物的形态、特征都有所区别?各种花儿的名字有什么来历?甚至,只是感受一下大自然中风的吹拂、水的流动、花儿的清香……

    当然,哪怕再怎么美好的大自然,都随时可能会有危险存在。因此,必须认真学习一下安全知识,提前学习自救知识。书中穿插了很多“露营小知识”,其中一个小故事是这样的:1803年,托马斯·杰斐逊总统派梅里韦瑟·刘易斯和威廉·克拉克去西部探险,命他们找到贯通北美的水路。这可是一趟艰苦的旅程啊!以下是两位探险者横跨美国之旅所带物品的部分清单:“火枪、燧发枪、小型炮……浸油亚麻布、火药、蚊帐、药品、1双低帮皮鞋、两双袜子、6小桶白兰地、2000个鱼钩。”这是不是很有趣味?足以让孩子思考并展开联想:当时他们的旅程到底是怎样的?这些物品分别有什么作用?

    正如威廉·莎士比亚所说,爱走动的人不会迷路。露营是提升综合能力的途径,而到野外露营更是挑战自己的机遇。这本书会教孩子们路线规划、打理包裹、使用工具药品、搭建营地等基本知识,还有各种美味食谱,好玩的项目、活动、实验。孩子们将学会基本的搭建营地的技能,例如打绳结、看指南针、看云识天气等。

    书中有个章节是关于如何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学会用想象力动手创造出奇妙的艺术品和手工艺品,非常有意思。比如给自己营地取一个很有个性的名字,并做出很酷的牌子来划分自己的领地;学会用草编成手环送给家人,学会用木棍、石头、树叶拼出野生动物的形状,或者做个小小的生态房子。

    本书正是以儿童视角为出发点,满足孩子对世界万物的好奇心,引导孩子用全新的视角观察世界,激发探索自然的热情。

    视角分享

    灵魂是复杂的混合体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任沁忻

    起初看到书名,我有些奇怪——《月亮与六便士》,似乎与全书内容不那么着调。略略翻了一下,书中内容讲的是一个画家斯特里克兰德的寻梦之旅,以高更为原型。那为什么叫《月亮与六便士》呢?带着疑问,我渴望从书中找到答案。

    刚看书时,我觉得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很古怪的人,无法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原本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有一个贤惠的妻子,他却抛妻弃子,留下一张“晚餐会准备好的”的纸条毅然出走,原因不过是想要做个画家,而此时他已年届四十。这个人真是无法理喻,试问会有人在四十岁时忽然离家出走,只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有了令人艳羡的一切,却视之如敝履,丢弃于一旁。莫不是个疯子吧,我嗤笑着。

    逐渐,我竟讨厌起斯特里克兰德。他来到巴黎后,颇受画家斯特罗伊夫的赏识,常常于穷困潦倒之际得到斯特罗伊夫的帮助;可他却抢了别人心爱的妻子布兰达,使布兰达为之自杀,硬生生拆散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还丝毫不感到愧疚。厌恶之情从心底一阵阵地冒出,斯特里克兰德不仅古怪固执,还十分可恶,丝毫没有人性。这种人,只配被称之为社会的渣滓,怎么能称得上是天才画家呢!

    直至读完全书——我似乎有些理解斯特里克兰德了,也不禁心生几分同情。他原本只是一小小证券交易人,却始终追寻着自己的理想,并为此不懈地努力。他对于艺术和美,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狂热的激情,不惜放弃俗世里的一切。他是靠自己与众不同的灵魂屹立于世人面前。这样的人,若不称之为天才,还能称为什么?

    或许,他是很可恶,可恶到背信弃义、无情无义。但书中,毛姆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个性,他绕开了“道德”的限定,而是直击“灵魂”深处,去追寻人生的真正意义,生命存在的真正理由。对斯特里克兰德进行一层层的剖析后,便会发现,他无情无义、自私冷漠的原因是他只关注自己,只渴望完成自己的梦想,不屑与这俗世发生任何关联。他的狂野不羁的激情中带着的是人类原始本能里的欲望、暴戾、自私,但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里也充满了一种野性的并能直达内心的东西,使人为之震颤不已。

    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个不愿被束缚的人,除了梦想是他唯一坚持的,其他的一切都是浮云。他对于女人的态度很是随便,在他心中,女人只是他泄欲的工具,这一点可能是他人生的败笔,令人不敢苟同。爱情中,女人常常布下天罗地网,只会束缚住她们深爱的男人,将他们的身心囚住。可斯特里克兰德的灵魂是俯视众生的,不能接受束缚也无法被束缚住。所以,布兰奇为他而自杀后,他只是认为布兰奇的死因是因为她是个愚蠢的失衡的女人。

    但通观全书,可以发现毛姆对斯特里克兰德是持肯定态度的,甚至不惜为此将书中几个陪衬人物写得十分可笑。原本一个正直善良的画家斯特罗伊夫在毛姆笔下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小丑;斯特里克兰德的妻子儿女都显得俗不可耐……这一切都是在为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寻找理由,似乎天才周围的人都格外可笑、庸俗。但是,毛姆也未正面评价斯特里克兰德,他质朴的文字从未将斯特里克兰德的画作称之为美,而是用“阴沉”、“神秘”、“恐怖”、“如同腐烂的生肉”、“发光的肉欲的激情”等字来形容,带读者走进画中的那个具有一种“阴沉的激情”的世界。也许因为斯特里克兰德身上那种原始的、充满肉欲的激情,使得他的画作也于野蛮、原始中拥有了独特的生命激情之美。

    追寻着“我”的步伐,视角落在了斯特里克兰德最后生活到死去的地方——塔希提岛。那才是一个真正不受俗世侵扰的人间天堂,真正符合斯特里克兰德的要求,他能在山野之间拥有一幢自己的房子,能享受岛上的清风明目,能一个人独自作画,不受外界打扰。他所追求的一切都极其简单,不过是一个安静的生活,一个能安静寻求艺术真谛的地方。在那里,他娶了位土著女人阿塔,生下两个孩子,最后得了麻风病死去。看起来平静至极,却在后来影响了整个绘画圈,为其注入一股来自塔希提岛粗狂自然的清流。

    斯特里克兰德的后半生其实是最不平静、最令人震撼的。后半生在塔希提岛的最后几年,作为一个麻风病人,他双眼已瞎,却在墙上绘出了此生最好的作品,“气势磅礴,充满肉欲,激情四射”,其中在隐蔽的深处里蕴含着既美丽又恐惧的秘密。那时的他,已于静默中挖掘到此生的秘密。我似乎看见,太平洋的某个孤岛里,茂密丛林边,海风阵阵吹进小屋中,一个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安静地坐在墙壁前——这画面,才是梦想的最高境界。

    在斯特里克兰德眼中,世界大概与众不同。他在前半生的困顿迷茫之后,总算获得了半世清明,在他心里,社会、道德、躯壳……一切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追逐灵魂与梦想,不与世俗一般见识。

    忽然间,就这样理解了月亮与六便士。六便士是当时英国最小的货币单位,人们通常会在寻找六便士的过程中忘记头顶上的月亮;而世上,只有一个斯特里克兰德不屑俯视满地的六便士,而是抬起头仰望月亮,终于达到了月亮一样的高度。在现实的苟且与梦想的高度里,大多数人会选择安于现状,碌碌终生,少数人会选择追寻头顶那轮月亮,而只有那么几个人,才能真正与月亮一般俯视芸芸众生。作者似乎想说,斯特里克兰德是其中之一。

    我们不必追捧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死后究竟达到如何的热度,因为他纯粹是为自己而画。也有可能此时,斯特里克兰德正在天上嗤笑着我,嗤笑着我们对他的各种理解,也许,他对艺术梦想的追求并无理由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