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宸 常言道:“浮瓜沉李”。这词汇绝对世俗,绝对民间,绝对来自百姓们夏日散淡而平静的闲暇生活。现在的孩子不晓得有没有吃过那种在井水中浸过的西瓜。那瓜的味道,和而今在冰箱中冰得水分尽失、果肉生硬的冰冻西瓜全然不可同日而语。欧阳原功有一阕《渔家傲》词写道:“六月都城偏画永,辘轳声动浮瓜井……”可见在元代的时候,北地民间,百姓已经习惯于在酷热天中用辘轳绞绳从水井中打水来浸瓜祛暑了。这是一种孕于季节的风俗风情,也是一份平朴人家的自然情趣。今天想来,夏日浮瓜其实仍是一幕带了无限清凉意韵的人间场景。 笔者小时候,在这个城市里的一些街头巷尾中还能看到不少水井,大大小小,多分布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热天里,人们就会在水桶或脸盆里盛满清亮莹彻的井水,然后把什么黄金瓜啊,香瓜啊,菜瓜啊,西瓜啊一个个都浸在里面,且要浸透,只有彻底浸透,等下切开来吃,才能领略到那种宛若嚼冰咀雪、满口生凉又不乏鲜润甜意的美味。 《燕京岁时记》所谓:“五月下旬,则甜瓜已熟,沿街叫卖,有旱金坠、青反脆、羊角蜜、哈密酥、倭瓜飘、老头儿乐各种。六月初旬,西瓜已登,有三白、黑皮、黄沙瓢、红沙瓢各种。”我儿时可不知道原来西瓜还有这么多品种,这么多讲究,光晓得天气一热,墙门之外就会有身材健硕、嗓门洪亮的农民,推着平板车走街串巷地吆喝“卖西瓜”。其实那些人也说不上是正经做生意的,因为他们大多本就是农民,卖西瓜,完全是自产自销。这叫我想起市井小说《大生活》里那个卖水果的李八妹教授柳东兜售水果时说的话:“雪梨得说是苍溪的,哈密瓜得说是喀什的,葡萄自然来自吐鲁番……其实呢,水果要的就是一个新鲜,吃的也是一个新鲜。那么,哪里的水果最新鲜?最近的水果最新鲜呀,最好是自家后院摘的呢!”这话一点不假,买家购物,有“崇名”心理,老觉得越有名越好,然而这市场中的品牌效应用在水果上却并不合适。那时候,我们吃的大多都是近郊农田里农民们自己种植栽培的各类瓜果。也许品种说不上珍稀,但它们都是纯天然家常瓜果。像我们这样贪玩的孩子,玩闹出了一身汗后,静下来就情不自禁地要往吊桶里去扒拉西瓜,缠着大人要吃。那又沙又甜的大西瓜也真是诱人,翠绿的皮,鲜红的瓤,乌黑油亮的籽,光想想都会流口水。 随着天气转热,近来微博上出现了不少介绍如何挑西瓜的内容。我浏览了一些,有些心得,于是自己也总结了几条:首先瓜形一定要规则,表皮光滑、圆溜,上面的纹路颜色分明、深浅一致;其次,瓜藤需捡那种碧绿的“活秧”,青绿粗壮者较好。若是焉了吧唧的或是早已呈现出焦黄色的“死秧”,则非好瓜了;再次,需着重看一看瓜蒂处,即瓜纹的收缩处,瓜纹收缩得越小越好。而瓜头部呢,要是深凹进去,那瓜皮肯定厚,瓜头最好向外略鼓,那说明瓜皮可能较薄;最后,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买主对着西瓜拍拍弹弹,还煞有介事地放在耳朵边听声音。这举措若用得准确还是有效的,生瓜硬如石块,敲弹后完全有感觉,而瘘了的西瓜音如败絮,明显不好。只有那些拍上去的声音“咚咚”作响,有点像打在一只打足了气的篮球上,那八成就是好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