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创始人、“一代药王”冯根生离世

他从未忘怀自己根在慈城 一生都在践行宁波阿娘的话

他出身于千年医药世家,而慈城也被誉为国药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冯根生的故里,庄桥街道苏冯村。

    “我是一味中药,这味中药是甘草。普普通通的甘草,是诸多方剂中都不可缺少的药,成分复杂,药效不错,常常用来调和药性。虽然普通,作用却很大,生长在狂风大沙中,经得起任何风吹雨打。”

    说这话的是胡庆余堂传人、“青春宝”创始人、国药工匠冯根生。昨天凌晨4时许,冯老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生于1934年的冯根生是从慈城走出去的药王,慈城冯家更是名扬海内外的中药世家。

    记者 童程红

    一生都在践行宁波阿娘的话

    冯根生走了,但他的故事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宁波著名作家、江北区文联原副主席王静于2013年5月20日在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采访过冯根生,并由此形成一份珍贵的口述史。

    在口述史中,冯根生如是说:“我出生在杭州吴山脚下……我家是从阿爷开始离开慈溪老家(现称庄桥苏冯村)到杭州来。阿爷云生我没看到过,阿爷是否有兄弟我也没听到过,可能因阿爷过世早,父亲与堂兄弟也失去联系。听阿娘(宁波话,意为奶奶)讲,阿爷到杭州来是到胡庆余堂学生意,满师后就成了第一批药工。阿娘姓张,也是宁波人。父亲芝芳14岁在杭州一小药店学生意,18岁才进胡庆余堂学徒当药工。”

    胡庆余堂是一代巨贾——“红顶商人”胡雪岩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杭州创办的。冯根生的爷爷是胡庆余堂第一代药工。14岁那年,冯根生继爷爷、父亲之后,正式走进了百年药号胡庆余堂,成为一名小药工。

    “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这是冯根生的座右铭。他无数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这句话及它背后的故事。

    冯老在口述史中如是说:“也就在我接过母亲递过的小包袱那一刻,阿娘提高了嗓音,‘还有一句话你要记住,不管做什么,都要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阿娘路上说的话对我以后的做人做事影响很大,特别是‘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我从学生意开始工作了60多年,基本以此为准,而且人家请我作报告,在香港大学讲学时,我都讲到阿娘的这句话。到目前为止,我可以告慰阿娘,她的话我都做到了,无论是我当学徒,还是做董事长。”

    昨天,记者联系上了胡庆余堂慈溪连锁店总经理王冲达。他至今仍记得与冯老会面的点滴:“那天,冯老强调了两个字,‘戒欺’。对于‘中药毁在中药上’的论调,冯老比任何人都心痛,每每看到中药材重金属超标或有人违规添加激素的新闻,他总是很难受。他对我们说,药业关系性命,万不可欺。‘戒欺’是胡庆余堂的祖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企业文化。他自己做了一辈子药,每时每刻都铭记着这个词。他让我们这些年轻人,也要时刻牢记这两个字。”

    王冲达回忆,那一天,冯老很动情,“他知道自己距离退休也不远了,希望我们能接好他的班,能继续做大做强国药,因为,国药不兴,他人生不畅。”

    对于自己的“根”,他从未忘怀

    虽然常年生活、工作在杭州,但冯根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宁波。王静告诉记者,冯老在采访中提及:上世纪60年代初,父亲回宁波老家替阿爷做坟,这是中国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当时父亲还拍了张照片,他一直保存着这张照片。

    王静采访冯老,是在一个大雨天。见惯了场面的冯老很看重这次采访,冒雨前来,他解释说:“人啊,很有意思,越年长越念旧,前几年,我专门到慈城去寻过根呢,受到江北区委书记、慈城镇委书记的接待。我的根生在宁波,听说家乡来人,为我们老冯家写家史,尽管我对老家的记忆是零碎的,但我不管下大雨还是要来的,跟你们说说学做生意与老家的往事。”

    冯根生是从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苏冯村出去的,苏冯村地处庄桥街道西北部,整个行政村由东房、田野冯、申明亭、冯家弄、后新屋、后桥头、南天门、河西岸、西苏自然村组成。其中,苏冯村的冯氏是由慈城五马桥的冯氏迁徙而来的。

    1 冯家突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宁波市医药行业协会特聘专家张明介绍,慈城冯家,历来有“金川世家”“南省名家”“明州望族”“冯半城”之称,慈城冯氏出自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东汉的“大树将军”冯异。

    他的后代冯冕建安六年(201年)南下任句章尉,定居句章(原慈溪县金川乡,现江北区慈城镇八字桥石神桥村),慈城冯氏便肇始于此。慈城冯氏在科举史上是出了名的“学霸”,创造了65名进士、103名举人的辉煌,有“兄弟登科,一门两士”和“四世登科第,一门七进士”的佳话。在取消科举制度后,冯氏子孙在医药、金融、商业、工业领域自谋职业,并且有不凡的业绩。1921年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辞典》收编了200余位冯氏名人,其中慈城冯家就有14人。

    让慈城冯家扬名的,还是药。北宋年间,慈城望族五马桥冯氏以经营药业致富,名臣舒亶在《四明杂詠》中以“药肆万金饶”之句赞之。此后,冯氏世代以经营药业为生,至明清之际,蔚为大观,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家产竟达2000万两白银,成为全国首富。为此应清政府之求,捐银30万两助饷,清政府以免税贩药的特权予以奖赏,其势力遍及江南数省。

    除了经商投资,亦商亦文、多业并重也是慈城冯氏极其显著的家族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报人冯梦云(原名冯恭茂)、作家苏青(原名冯和仪)和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

    “这个家族的千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波浪形,不断出现波峰,也有低谷。按照冯家人自己的说法是,分为‘富的冯家’和‘穷的冯家’。但整体来说,冯家突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人才冒出来。”王静的调查中显示,冯氏经商的行业以金融和药业为主,在近代,慈城冯氏投资(或经营)行业依次是药业23家、金融业11家、饮食业6家,占总数57.5%的药业当之无愧为冯氏的支柱产业。

    2 慈城,国药经营者的“黄埔军校”

    在慈城,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药业是明清两代慈城商人的主业,几乎所有慈城的大家望族都有人从事药业买卖,以至于慈城最终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国药业的大本营和国药业经营者的“黄埔军校”,产生了数十位国药业的巨商大亨,执中国国药业之牛耳。

    宁波市滨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定宝曾对慈城药业作过系统调研。昨天,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慈城药材商经办的中药堂十分出色,不仅生意红火,而且久盛不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