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波斯巷、新罗岙、马秦山……

地名中的“海丝”元素见证明州外贸辉煌

波斯巷遗址老照片。资料图片
宁波博物馆馆藏越窑青瓷胡人吹弹堆塑罐。资料图片

    海上丝绸之路绵延千载,不知留下多少传奇。波翻浪卷,岁月跌宕,传奇渐渐成为市坊巷口的传说,只剩在断壁残垣中诉说繁华。

    宁波古称明州,不仅包括现在的宁波,还包括舟山等地。宁波作为“海丝”古港码头,有太多遗篇待写。经过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的考古发掘和文献梳理,学者们渐渐确定了城中可供寻访的海丝遗存,刻碑勒石以记。唐宋造船厂遗址、海运码头、宋元天妃宫、明四明驿、市舶司、来远亭、波斯馆……这些皆有旧址可寻。最直接的还属地名,比如东渡门内的波斯巷,象山沿海的新罗岙,舟山一带的马秦山。海外商旅聚集明州的记忆,就遗留在这些离我们既近又远的地名文化中。

    波斯巷:宁波与阿拉伯世界交往的遗存

    宁波东门口历来人潮涌动、车水马龙,很少有人知道,狮子街北侧至旗杆巷一带曾是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的聚集地。如今,宁波二百商场楼下靠近日新街一侧,还立着一块石碑,写着“波斯巷遗址”。

    据《吴越备史·文穆王》记载:“火油(石油)得之海南大食国,以铁筒发之,水沃其焰弥盛”,这段文字说明,浙江一带在五代时就与阿拉伯国家有明确的往来。

    到了宋代,随着与东南亚、西亚等国交往的日趋频繁,众多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明州从事贸易与文化交流,不少长期寓居明州。南宋《开庆四明续志》最早记录了市舶司附近的“波斯巷”,并称该地驻有“波斯团”。波斯团,也称波斯馆,为接待阿拉伯人之驿馆。由此可见,南宋来明州的波斯商人已经很成气候。

    等到了元代,蒙古控制了印度洋,使南洋航路更加畅通,出入印度洋的船舶都使用波斯话作为公共语言,这些船舶也被中国统称为“波斯舶”。元代诗人张翥《送黄中玉之庆元市舶》诗云:“是邦控岛夷,走集聚商舸,珠香杂犀象,税入何其多。”亦可想见当时庆元(即宁波)港贸易之兴盛。

    出于信仰需要,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到宁波后,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并建立起他们的礼拜堂。其中一座建于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位于东南隅狮子桥北,一座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位于东南隅海运所以西。前者于康熙年间复设于月湖之畔,今日仍存。

    据宁波文史专家傅亦民研究,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宁波考古发掘中,多次出土波斯陶器,也为波斯人在宁波生活提供进一步佐证。1997年宁波唐宋子城遗址首次发现波斯所产的陶器残片,“很可能是西亚商人用以储运商品的容器,而不是贸易商品”;汉晋时期越窑器物上的胡人形象堆塑,则将“海丝”发端定位于汉晋时期;2004年波斯巷旧址附近建筑工地内发现了一块墙基石,侧面刻有一个高鼻深眼、蓄卷曲胡须,裹阿拉伯式帽兜儿的人,身旁还立有一头小狮子,也是波斯人在古代宁波生活过的有力证明。

    新罗岙:谱写中朝两国人民友谊篇章

    新罗岙村位于今象山县东北侧的大徐镇,新罗是朝鲜的旧称。顾名思义,此地的命名与旧时朝鲜人有关。

    《民国象山县志》引《宝庆四明志》载:“相传新罗国人泊舟于此”。又传唐朝开国功臣罗成的第五代子孙罗光祖,因反对武则天遭追杀,弃官逃到象山一个偏僻的小渔村,开荒捕鱼度日。

    《象山渔乡民间故事》里,朱华庭撰文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台风夜,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半夜光景,罗光祖听到敲门声,他问:“什么人?”门外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外国话。不一会,有人用中国话说:“我们是新罗国来的大使和商人,因海上遇风暴,飘流到此,想借你的屋里歇一歇。”

    罗光祖一听是外国落难的人,连忙开门,把房间腾出来给客人住,又把干燥衣裳拿出来给客人换,还将屋里最好的东西烧给客人吃。

    第二天,风雨依旧没停。罗光祖取出家酿老酒招待新罗大使,两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谈话中,罗光祖知道新罗大使姓崔,官居礼部侍郎,学过汉语,读过孔孟,对中国情况非常熟悉。这次是乘商船来大唐岁贡的。崔大使也得知罗光祖是将门之后,文武双全。“台风”过后,天空放晴,谈话中崔大使由于路途不熟,邀请罗光祖一同前往京都。罗光祖熟悉道路,就答应了。

    罗光祖帮助新罗人修好商船,还把他们送到县里,又陪同大使到达京城。这时武则天已死,唐玄宗登基,在金銮殿里召见大使,接受贡品。大使叙述了海上遇险幸遇罗光祖的经过。皇帝召见了罗光祖,得知原来是罗成后代,因反对武则天而获罪,当即赐光祖进士出身,官居五品,任两浙路船舶使,专管海上对外贸易。

    崔大使陪同罗光祖到明州上任,两人还在明州结为兄弟。崔大使和罗光祖相遇相识相知的故事传到海外,外国商人前来明州贸易的越来越多,特别是新罗国人。

    而象山这个荒僻的山岙渔村,因常有新罗国人作客,就取名为新罗岙,一直沿用至今。

    故事或有演绎的成分,但新罗岙为新罗国渔船遇风避风之所确认无疑。清代象山丹城人倪象占有诗云:“见泊新罗山下舟,昔年徐福去何求。遗真只在蓬莱阁,能信楼船到祖州”,也从侧面证明了新罗山岙的海港地位。

    马秦山:

    西亚客商到海岛贸易的见证

    比起波斯巷、新罗岙,马秦山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很多人所知。这是舟山朱家尖的一处山名,今人大多叫它大青山。但学者似乎更喜欢马秦山这个名字,因为它更有历史感,更厚重,细细考察起来,此地得名也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秦山是朱家尖十多个岛屿中最大的一座,历史上渔业生产发达。南宋《乾道四明图经·昌国县》记载,马秦山在县东南四百里。马秦山的左侧是乌沙门,右侧就是茫茫的东海。自汉至清,乌沙水道以及附近的石牛港、莲花洋水道一直是“海丝”的港口避风泊地。

    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孙峰教授认为,马秦山的得名或源于西亚、南亚等地客商对宋的称谓——“Machin”,音译到中文就是马秦,应该是一个专有名词。在中国地理上被称为“马秦”的,多是一种外来语,是西域、南亚对“中国”的特有称谓。

    用“马秦”指代“中国”,可追溯到秦朝。此后自秦至宋,不管中国如何改朝换代,西域人都习惯将中国叫做“秦”或“马秦”。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附有圆形地图,“马秦”被划在东方,与日本隔海相望。因此,北京大学历史系的张广达教授直接将“马秦”译为“宋”。

    孙峰认为,马秦山作为浙东“海丝”的港口,西人到此以为大宋已到,便“Machin,Machin”地叫,此地也就被命名为马秦山。“马秦山的繁荣源于宋朝,它的得名也始于宋朝。南宋,马秦山形成一定的村落规模,从而成为海上登陆大宋疆土的桥头堡。等到元朝,官方在马秦设立海船千户所,这是保护海上运输、对外贸易的一个管理机构,马秦山俨然成为当时庆元路(即宁波)的门户,成为海上国门的象征。”

    ●新闻延伸

    从宁波出发的商人

    在海外也留下不少印迹

    海外来的商人在宁波留下了建筑、地名这样的痕迹,而从宁波港出发去海外做贸易的商人们也在海外留下不少痕迹。

    宁波博物馆的“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馆”常设有“海丝”主题陈列。展出的日本福江岛唐商寄泊地,日本那留岛(那留浦)唐商汲水井,日本大宰府鸿胪馆遗址等图片充分展示了国人在日本留下的痕迹。

    鸿胪馆位于日本福冈市,是古代日本接待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外交使节及商人的设施。唐宋明州商团亦在此登岸、居住,并同大宰府进行商贸交易。

    据宁波市文管所研究员黄定福研究,17世纪,许多中国商人去日本贸易,大多泊宿于长崎。长崎由此形成了“唐人屋敷”,也称唐馆,建筑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居住在“唐人屋敷”的宁波人为传播宁波建筑文化作出了贡献。

    清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正式在宁波设立浙海关。此后,作为日本锁国时唯一的通商口岸长崎港与宁波港对口贸易发展更加迅猛。《唐船方日记并配铜帐》详细记载了宁波商船活动的详细情况。大批商人、工匠赴日,同时把宁波的建筑技术也全盘移植到长崎。记者 顾嘉懿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