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初 蛟川作为镇海的别名,与早年招宝山外的蛟门山密切相关。从《光绪镇海县志》“县治图”可见,离招宝山不远处有两座并列的海中小山,其上方标有“蛟门”二字。其实,只要天气不是很差,站在后海塘或招宝山上望过去,也能看得到这两座山。据资料介绍:蛟门山海拔37.3米,周围多礁石,山上安置灯塔,出此就是汪洋大海。 顾名思义,“蛟门”有拦住或者放任蛟龙出海的意思。四明山的崇山峻岭形成诸条水流,在山下汇集后流经宁波,再抵镇海,然后奔流入大海。这条大江名为甬江,得名的年代很早。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国夫差与越国勾践反复交手,身陷囹圄的勾践竟然“咸鱼翻身”,彻底打败夫差,准备把他放逐到“甬东”终老,实际上是软禁到死,但夫差宁可自刎也不愿苟活。这里所说的“甬东”,也就是甬江以东,其时“甬江”已经立名了。 甬江的镇海段又叫“大浃”及“大浃江”,江海交汇处即为“浃口”。关于“浃口”,最早记载的文献是《晋书·孙恩传》:晋代“五斗米道”首领孙恩在浙东一带起事,率部攻下浃口,并且由此进入余姚,击破上虞,转战临海,后来被军阀刘裕打败。第二年,孙恩再度攻破浃口,又一次遭到刘裕攻击,不得已溃退入海。这件事说明,浃口(镇海口)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很早就被世人所认知。 浃口系甬江冲决而来,水势非同一般,特别是在多雨季节,更显得汹涌澎湃,激荡翻腾,令人惊心动魄,于是就产生了民间传说:有条蛟龙从四明山引领山洪直奔而下,经过浃口,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蛟门。蛟门之险要可想而知,人们就对它敬畏非常。而蛟龙既然能够引领洪水入海,又能应里人祷求在旱天下雨,所以它在古人心目中就是条“神龙”。一方面,有蛟龙然后有蛟门;另一方面,甬江和四明山本身就是名山大川,于是也就有了“蛟川”的嘉名。 晚清翰林、镇海灵岩乡籍王荣商《容膝轩诗文集》有首题为《蛟门》的古体诗写道: “浃水趋东溟,蛟门为之锁。窄迫两崖间,怒涛日掀簸。山洞龙所家,灵迹流传夥。云垂海水立,恍惚见尾亸。忆昔在算山,受书发方紽。枯旱谋迎龙,奔走喧道左。锽锽铜钲鸣,簇簇素巾裹。竹幡递飞扬,松亭竞负荷。露行烈日中,流汗如炙果。觅渡青峙沙,微风送轻舸。入洞求神物,形质殊幺么,舁归鲤山麓,新庙荐茗果。好雨忽经旬,佥曰神福我。事隔二十年。威灵故未堕。每赖捍潮功,幸免陆沉祸。方今海氛恶,战守无一可。铁錬空横江,芦舟难纵火。扫荡未有期,神力或能挫。龙乎尔有灵,一阻西来柁!” 这首诗里的“蛟”显然是“蛟龙”,即龙的一种。全诗先说甬江(大浃江)口有蛟门,处于两座山的山崖间,怒涛汹涌,山洞内有龙栖息,民间传说中其灵迹不少,云海间也仿佛有影像出现。次述作者儿时在外婆家灵岩乡算山曾目睹天旱迎龙求雨之事,后来竟然下了十来天好雨,人们都感谢神龙赐福。末说现在列强侮华,沿海形势危急,因此呼吁神龙显灵,助我孱弱之中华。可见,作者所写的蛟门的“蛟”,乃是蛟龙,是神物、善类。但王容商还另有首诗歌,题为《深山篇》,内中所写的“蛟”与其《蛟门》诗中的“蛟”大不一样。《深山篇》中的蛟,土人称为“蜃”,它为害地方甚烈。其出处也怪,作者在诗前有小序说:“旧说蛇雉相交,遗卵入地,五百年化而为蛟。出则大水随之,谓之‘发洪’,土人呼为‘出蜃’。《国语》:‘雉入大水为蜃’,即是物也。山居屡遭此患,感而有作。”全诗如下: “深山蛰蛟蜃,冬熝夏不毛。雷雨假神异,顷刻生波涛。飞泉裂石出,气吞阴云高。林木大数围,摧折入蓬篙。鸡犬升屋山,虎狼噤不嚎。但闻墟墓间,啾啾群鬼号。是时阳气盛,粳稻遍東皋。洪流迅奔赴,弥望何滔滔!河海易冲决,堤防无久牢。颇闻大司农,岁岁糜泉刀。事变理则常,谁能相訾謷!兹地固偏僻,不足厌贪饕。譬彼舟人子,猛兽何由遭?楼台出蜃吻,幻术尔所操。胡不帖耳去,沧海恣游遨?顽性竟不择,平地鼓腥臊。山居逼水患,外侮安所逃!愿持千金剑,入水歼其曹。澹台与佌飞,自古称贤豪。” 这里所写的是“蛟蜃”,与上诗所写的“蛟龙”不同,这个“蛟蜃”不但不能引领洪水出海,或者为旱情带来雨水,反而兴风作浪,带来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为害乡里,荼毒生灵,对自然界和人类破坏力极大,人们对它恨之入骨,连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儒”也欲手提三尺剑,跟它搏斗,劈死妖孽,为民除害。这里所述深山里蛰伏的“蛟蜃”,倒与《世说新语·自新》里的“蛟”差不多,后者曾经多次被编入教材,因此广为人知。故事的地点也是“蛟川”,但这个“蛟川”是在今江苏省宜兴市南,那里有条溪,名为荆溪,水里有类似鼍、鳄一类的动物名为“蛟”,这条蛟为非作歹,成为地方大害。晋朝名士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他曾在荆溪与蛟搏斗,把蛟斩死。在杀死蛟以后,他无意中获知自己也被地方视为一害(与“蛟”并列为宜兴“三害”),于是有弃恶从善之意,并在陆机、陆云兄弟教导下得以遂愿,成为一代善人名士,官拜公侯。陆机在《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中曾写道:“南瞻荆岳 ,崇峻极之巍峨;北睇蛟川,濬清流之澄澈。”文中把宜兴的荆溪称为“蛟川”,实际上它只是条普通的山溪清流。与宜兴的“蛟”截然不同,镇海旧称(别名)蛟川,其“蛟”指的是传说中的蛟龙。 追溯“蛟门”名称,应该说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叫开了。朱熹在淳熙年间曾来镇海城内访问好友沈焕,后来沈焕早逝,朱熹在悼念沈焕的文章中说:沈焕“生于蛟门之右”。“蛟门”是镇海城的标志性景物,有“蛟门”就有“蛟川”。这“蛟川”使得镇海“利涉”四海,成为海上丝路的重要驿站,并且养成镇海人操控海洋的坚毅动力,得天时地理上的种种好处。很自然,“蛟川”逐渐成为镇海的标志和象征,它的名字也随之登上有关的文献。譬如,《镇海嘉靖县志》“县治图”内有“蛟川铺”,铺的地理位置大概在今镇海城关中山公园一带。蛟川铺的作用是沿袭元初的“急递铺”,专供传递官府文书的邮站。急递铺的规制是:每十里设一铺,铺兵5至10人,在铺中日夜轮值。按规定,铺丁用包袱包裹传递官府文件,每一昼夜须急行三百里,行时挟带雨具,悬铃持枪,夜间行走则带有火把,他们在途中振铃发出响声,相遇的车马行人必须马上避开让道。“铺”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而以“蛟川”命名,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其时人们对“蛟川”这个称呼的重视。后来“蛟川”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以致明代崇祯进士、邑人谢泰宗撰有洋洋万字的《蛟川形胜赋》,歌颂镇海也即蛟川的人杰地灵。全文以主客对话引起,外来客人不谙地情,往往浅赏辄止,以为小小镇海,不过如此而已。由此说起,该赋抒写镇海的地理形势和历史沿革,接着描写其海势汹涌,海上交通发达,山峦岛屿众多,观海景象繁富,同时拥有诸多海洋生物,然后对奇珍海错、渔市佳肴、海防要塞等来了一番铺陈,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其开头有语:“有客自中州来,过吴入越,历我蛟川”。在“蛟川”之前冠以“我”字,显示了诗人对此称谓的亲切之感和自豪之情。 “蛟川”这个别名在清代更加普及。雍正、乾隆时期,镇海文人张懋建、张懋延昆仲十分热爱家乡镇海,耗费大量心血予以讴歌描写。乃兄编纂了《蛟川耆旧诗》,乃弟编纂了《蛟川诗话》、《蛟川人物志》。道光年间,镇海籍著名文学家、画家姚燮则编纂了浩瀚的《蛟川耆旧诗系》,收录镇海诗人345人,每人作品几首或几十首,“区分门类,每类冠以总论”,每人附有小传(即“系”),工程很大。姚燮去世后,其哲嗣姚小复把它呈给镇海籍翰林王荣商审看,王荣商推崇备至,以为“蛟川为山海之会,其奇秀灵怪之气嘘噏回薄,钟于人而发于诗,其多且工也固宜……张氏耆旧诗之辑,有功于文献甚大,而先生(按指姚燮)所以赓续之者,尤非寻常负才之士所可及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