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听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0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月几时有》:用文艺的情调拍摄一部抗战片

    □枕  流

    《明月几时有》是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的新作,又有周迅、霍建华、彭于晏、郭涛等实力派演员加盟,所以很让人有所期待。

    许鞍华可以说是一个蛮“异类”的导演,她喜欢拍摄那些取材于生活本身的故事,叙事独具匠心,气质文艺清新。她也是少数不在意票房成绩,不喜欢盲从、跟风,有性格的导演。《明月几时有》看名片就极富诗意,讲述了一个平民英雄们同仇敌忾的真实抗日故事。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同时进犯香港;驻港英军仅仅抵抗了两周便投降了。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令在港的一大批文化名流身陷险境。在中共领导下,“东江纵队”克服重重困难,陆续将这数百位爱国知识分子营救出香港,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省港文化名人大营救”。片中,周迅饰演的方姑本是个小学教员,她看上去瘦弱文雅,在抗战时期,成长为了一个精干、果断、勇敢的女英雄。霍建华饰演的文艺青年李锦荣也以“卧底”的身份,勇敢投身到了战争当中。彭于晏是全片中的动作担当,饰演一个有点痞气、胆气和江湖气的传奇神枪手刘黑仔。据说,方姑和刘黑仔在历史上有其原型。

    影片切入的视角很小:一对中年夫妻租住在香港一户普通人家家中,这家只有母女二人。母亲极力挽留夫妇俩,希望他们能续租下去,这样就有进账来弥补自家入不敷出的生活费;而女儿正和同事也是未婚夫在林间嬉戏。两处都是一派常见的生活场景。可镜头转向,只见一队荷枪实弹的日本兵走过,于无声中干净利落地点明了主人公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女主人公所诵读着的是茅盾先生《黄昏》中的名句,正渲染出了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日军占领下的香港,汉奸遍地,土匪横行。在港的文化名人要逃离此地,殊非容易事。比如郭涛饰演的茅盾乃一介书生,在对敌斗争方面,没什么经验。他很小心地甩开了汉奸,又遇上了伪装的护送员。对方对不上暗号,茅盾紧张万分,幸而此时真正的护送员刘黑仔及时赶到……其实这一类电影最易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是:烽火爱情、乱世宿命。许鞍华在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家国往事时,没有豪迈、雄壮、宏伟的影像追求,她的用意多在体现小人物的勇敢和乐观。“东江纵队”花费半年时间营救茅盾夫妇、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丁玲等人去内地,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在当时,完全险象环生、惊心动魄。

    片中还有不少对沦陷区百姓生活的描摹。尽管那时香港民众生活在日寇的铁蹄之下,日子愈加艰难,可一饭一粥还要食,婚丧诸事还得办。方姑的表姐要结婚了,大家好不容易找到了“全活儿人”当媒婆,媒婆却提出仪式从简。由于米贵,想去掉“撒米”这个环节;众人纠结后还是认为应该撒米:只有撒米才能讨个好彩头,未来的日子才能五谷丰登。导演以如此家庭剧般的场景将小人物和大历史衔接,以个体境遇的手法展现现实。片中正面描写战争残酷的片段很少,细碎而绵长的东方式叙事镜头倒是很多。不过影片并没有隐没历史本身的残酷性,百姓悲欢离合的背后无疑是家国兴亡。笔者印象非常深的是方姑母亲这个形象,她本是个市井妇人,被抓后,日本人命她挖坑埋尸。方母经毒打后已手脚无力,有个地下工作者主动帮她挖坑。孱弱的方母为此道歉道:对不起,同志,我连累你了。要知道,这个平凡的母亲一开始根本不同意女儿抗日,可她后来却是为了替女儿送情报而被害的。不得不说,叶德娴的表演技巧炉火纯青,朴实无华的一句“死不可怕,但不要连累队友”的台词被她念得正气凛然。

    一群安分守己的普通人过着宁静的生活,日本人来了,打破了这份宁静。时局转变,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但小人物们没有犹豫和害怕,毅然抗日,自救救人。正是他们身上所闪烁出的那一份微弱但坚毅的光芒,给血泪交加的抗战历史增添了一抹温情的色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问的是什么?是香港何时才能光复?沦陷区的百姓何时才能重新过上平安宁静的日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