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给吃给穿给零花银子,还安排船只送回老家

舟山救过不少遭遇海难的漂流民

日本漂流民后代曾来舟山寻访恩人

舟山群岛很多岛屿都流传着搭救日本漂流民的故事。记者 崔引 摄
日本气仙沼市赠送的“春日丸”船模。
孙峰 摄

    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总是风平浪静,海难也会如影随形。遭海难的船夫或船客,死里逃生后被海上的风和洋流送往遥远又陌生的异国,他们被称为“漂流民”。

    日本航海笔录中,记录了不少漂流民惊险的经历。他们从日本漂流到舟山,有的被当地渔民救起,有的靠寺庙接济。被救日本漂流民的后代还曾专程到舟山寻访恩人,续写中日人民情谊佳话。

    “春日丸”的故事

    在海上漂流4个月

    船员不得已把3000多捆海产扔进大海

    漂流民,是海丝历史上一个独特的群体。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舟山群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峰介绍,古时候因为航海条件和技术的制约,海难远比现在多发。在日本史料中,遭难的船夫或船客被称作“漂流民”。在中国的档案文献中,他们被称作“难番”或“难夷”。

    孙峰介绍,提到舟山的漂流民,不得不提日本的“春日丸”。200多年前,这艘日本商船漂流到舟山,得到当地居民和官员的救助。那些日本船员回国后把救命之恩世代相传。

    1752年11月,日本宫城县气仙沼市大型商船春日丸,满载着卷烟、海带、腌鱼等货物,从气仙沼驶往铫子港,不料航行途中突遇暴风袭击。春日丸的桅杆被吹断了,船桨也损坏了。为了保命,船长传兵卫带着船员们把船上3000多捆海产一点一点往海里扔。

    和风浪斗争了4天4夜,风势仍不见减弱。为了减重,船上的六串锚被丢了四串。船一直在海上毫无方向地漂着,船上的淡水用光了,船员们只得在下雨的时候动用所有的容器来储水。下毛毛雨的时候,大家张着嘴对着天空止渴。后来船上连烧火的柴都没有了,船员们只得把断了的桅杆用来烧火。

    在海上漂泊了4个月后,船上的13人都快绝望了,这时远方出现了一座秀丽的小岛,那就是舟山的桃花岛。

    漂到桃花岛得到悉心照料

    200多年后船员后人来寻恩

    见有人在海上遇险,桃花岛渔民立即推舟入海,以最快的速度向春日丸靠拢,将已奄奄一息的13名日本船员营救上岸。渔民们将日本船员安置在离沙滩不远的白雀寺内休养,并把受损的春日丸拖到沙滩上进行维修。

    不久,定海县衙门官吏闻讯,便将传兵卫等13名日本船员接到定海城关居住休养。很多日本船员的身体已经达到极限,一上岸,有8人得了风寒,有的还腿上生疮。宁波官员派来一个翻译,给他们请医生开药。经过治疗,病人们渐渐好了起来,其间有一人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去世,后由县衙厚葬。

    次年3月,12名日本船员怀揣着乾隆皇帝赐予的银两和定海知县致日本政府的官函,满载着定海县衙赠送的粮食、蔬菜、鱼肉等物品回国。

    据《长崎志》记载,回到日本后,传兵卫一行向日本官员如实报告了他们在宁波得到的赏赐,共有22样,包括写有“皇赏”字样的黄绫袋子装的金银,还有小刀、扇子、荷包、书画、烟袋、衣服、头巾、书法作品等。

    12名船员对舟山渔民的救命之恩铭记于心,叮嘱后人有机会一定要报答恩人。这以后,被救船员的后代根据家谱记载,曾多次在中国沿海寻找恩人,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辗转找到了桃花岛。

    当年春日丸船长传兵卫的第8代后裔、气仙沼市加工大西洋螃蟹的企业家佐藤亮辅,请日本工匠仿照春日丸古帆船,按1:30的比例复制了一艘船模。孙峰介绍,如今这艘船模被收藏在舟山博物馆。舟山和气仙沼市也成为友好城市,两地交往不断。

    《通航一览》记载的故事

    船员遭遇大雨大风

    还碰到像猫一样的怪鱼

    原本藏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的《通航一览》,是江户幕府给外交人员提供的参考资料。这本书记录了1558年到1829年期间四起日本人漂流到舟山事件的档案。

    《通航一览》上记载的第一个惊险故事,发生在1693年的清康熙年间。一艘到日本各地收大米的日本船,遇上大雨和大风,在海上漂流了两个月。这艘船的船长叫牛岛源左卫门,船上共有14人。据船长和船员回忆,由于遭遇恶劣天气时是晚上,船只只能听天由命地漂着。风平浪静之后,危险还未结束,船员们发现,很多鲨鱼和奇怪的大鱼一直跟着船游,有脸长得像猫一样的大鱼,还有长着马耳朵、头长在一侧、颜色深红且身长五尺的大鱼。船员们都人心惶惶。就在此时,大风又来了,船员们砍断了桅杆,坠入大海的桅杆终于吓跑了怪鱼。

    后来,船上的粮食越来越少。为了求生,14名船员一天只用一升米煮粥,等到船上只剩3升米的时候,所有人都几乎绝望了。

    被普陀山白华庵僧人救起

    几个月后顺利返乡

    幸运之神终于在一个拂晓眷顾了牛岛源左卫门一行。他们看到一个小岛,于是用力把船划了过去。死里逃生的兴奋劲还没过去,他们发现了一艘装满竹子的大船,船上的人是“唐人”(中国人),这才知道,他们已经漂流到了中国。

    牛岛源左卫门一行登上的小岛,正是普陀山外的一个小岛。当时普陀山白华庵僧人在小岛上砍竹子,因为天气恶劣,滞留在岛上。在僧人们的救助下,这批日本船民终于吃了一顿饱饭。几天后,僧人们带着他们回了普陀山,暂留在白华庵照料,同时报告官府。后来,这批日本漂流民见到宁波地方官,表达了想回家乡的愿望。地方官说此事需上报朝廷,让他们暂时等待。其间,官员给他们发了两钱四五分银子,让他们买烟和茶叶。日本人用银子买面条请救他们的僧人吃了一顿。

    等了大半个月,这些日本漂流民终于获准回家。宁波的官员考虑到茫茫大海上航行吉凶未卜,把14个日本人全放在一艘船上,万一遇险反倒麻烦,于是决定让他们分成两批,搭乘宁波的商船回日本。

    牛岛源左卫门一行都顺利回到了日本。在航行笔录中,他们一直感激宁波官员和僧人们的照顾,说没有饿着,临行前还每人发了一身青布单衣。记者 孙美星 杨静雅

    新闻延伸

    象山也曾救助琉球漂流民

    中国对于漂流民的救助,历史悠久。1404年,暹罗使节在前往琉球的途中遭遇海难,漂到福建沿海,被当地人救起。1610年,吕宋漂流民在福建沿海被救起后,明朝政府将他们送到澳门“听其去留”。中国民众及政府救助琉球漂流民,有史可考的有30多起。

    中国的船员在海外遇难,也受到过救助。589年,隋朝有一艘战船漂到朝鲜半岛,当时的百济国不仅将其送回,还馈赠了大量物资。

    象山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救助漂流民的事件。清乾隆二年(1737)六月二十八日,有琉球、中山国载粟米、棉花船两艘,在琉球沿海贸易途中忽遭大风,船失去动力,分别顺风漂至浙江定海、象山。两艘船上共有40多个琉球人,个个蓄发剃顶,穿花布大袍,跣足蓬面,不通汉语。

    当时的象山知县得知后,即传翻译查明情况,并将情况上报。象山地方官员给这些漂流民以衣食,并帮他们修理加固船只器具,还安顿他们在馆驿歇息。后来官府动用公款银两抚恤琉球难民,送至福建遣送归国。这以后,遇到有异国漂流民,当地官府都这样处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