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上丝绸之路东线开拓者徐福 东渡起航地是在慈溪达蓬山

如今山上留有诸多遗迹,山下还有徐福后人

徐福像

    公元前210年,秦朝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乘船东渡,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徐福抵达日本九州,带去了中国的稻菽桑麻、古书典籍和百作工匠,把文字、锻冶、农耕和医药术带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农桑文化的发展,开启了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

    2008年,徐福东渡传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来到徐福东渡的起航地——慈溪市龙山镇达蓬山,寻访徐福当年留下的踪迹。

    记者 陈也喆/文 

    记者 崔引 通讯员 章明岳/摄

    历史上确有徐福其人

    龙山镇有一座山,一年四季鸟语花香、芳草郁郁。很久以前,当地人把这座山称为香山。慈溪当地传说,徐福从这里出海,可以到达“蓬莱仙境”。后来香山改名为达蓬山。

    再后来,达蓬山上建了一个中国徐福文化园,蜿蜒山路上每隔一段路,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世界的徐福”。

    “徐福东渡传说”的非遗传承人黄知言今年71岁了。他生在达蓬山,长在达蓬山,从小就听奶奶讲徐福的故事。故事从奶奶的口中讲出来,细细碎碎,可以唠上一天。奶奶也是从她的奶奶那里听来的。徐福的故事,就这样一代代传了下来。

    黄知言常去龙山镇上的徐福小学,跟孩子们讲徐福的故事。徐福小学也成为“徐福东渡传说”的非遗传承基地。

    徐福的故事始于司马迁《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

    《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威震四方,他想永坐江山,长生不老。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还有长生不老的仙药。于是,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三千人,带着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然而,徐福出海数年,并未找到神仙,更没有找到什么灵丹妙药。最后一次出海,徐福一去不复返。

    黄知言说,过去,徐福总是被看作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其实翻阅历史典籍可知,确实有徐福这个人。

    徐福,又名徐巿,字君房,约生于公元前255年的齐国,死于公元前179年。他生在世代以方士为业的家庭里,精通医学,能说会道。他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因此秦始皇一次次派他渡海求仙。

    徐福东渡从达蓬山出发

    1989年,中国徐福研究会副会长罗其湘教授专程从江苏徐州来到达蓬山,考察徐福东渡起航地遗址秦渡庵。同年,他应邀去徐福登陆地日本九州佐贺市诸富町考察访问。在学术研讨会上,他向日本学术界宣布:“中国新发现徐福东渡起航地——浙江慈溪达蓬山遗址。”

    为什么确定徐福东渡是从达蓬山出发的呢?

    黄知言说,晋代的《陆士龙集》里,有秦始皇曾到过宁波一带的记录。大量的地方志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徐福从达蓬山入海东渡的史实。达蓬山还有大量徐福东渡的遗迹,证明徐福曾在这里出发。

    另外,在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达蓬纪游》诗第五首中也写道:“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万迭,鲸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

    那么,徐福为什么选择从达蓬山出发呢?

    黄知言说,达蓬山离宁波市区只有30多公里。古代的宁波,造船业很发达,造出能乘坐100人以上的大船,技术上完全过关。宁波一带物产丰富,经济发达,还有驾船娴熟的船老大,能为徐福等人提供物质与技术保障。

    徐福的妻子和儿子留在慈溪,后人在此繁衍生息

    达蓬山下有个岙里徐村,村里有徐福祠堂、徐福雕像,村民几乎都姓徐。

    达篷山半腰中有一座孤立的石人山,有清晰可辨的头、肩、身,面向东海眺望了两千多年。

    这些遗迹,都与当年徐福东渡有关。

    黄知言说,徐福最后一次东渡前,秦始皇把徐福的家人,特别是妻子卞贞娘和儿子徐禧留了下来,美其名曰为保护他们安全,让徐福安心求仙,其实就是将其家人作为人质扣留,只许他成功,不许他失败或是潜逃。秦始皇命令大将军李袞看守徐福的家人,不准他们离开达蓬山。徐福的后人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

    传说徐禧是一个勤快孝顺的孩子,他每天鸡叫起床,上山砍柴一担,接着便在山间开荒,种植粮食蔬菜。他每天干完活,总要到达蓬山东边的山腰上,向东眺望一望无际的大海,看看有没有父亲的身影。一年年过去,徐禧始终没有盼到父亲的归来,可是幻想万世长存的秦王朝很快改朝换代了,监护将军李袞走了,徐禧也自由了。

    一个冬天的早晨,大雪纷飞,滴水成冰,徐禧踏着深至膝盖的积雪向山腰走去……过了几天,冰雪融化了,人们发现达蓬山的半山腰多了一座石像,昂首挺胸,凝视远方。人们都知道这座石人是徐禧。后人把这座石山叫作“望父石”,也叫“石人山”。

    徐福终究没有回来。直到两千多年后的2000年4月,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的哥哥羽田计树,带领二十几名来自日本各地的徐福研究会专家,千里迢迢来到慈溪,登上达蓬山寻根。羽田先生说自己正是徐福的后代。

    石人山终于盼来了渴望已久的血脉亲情。

    徐福是如何东渡到日本的?

    黄知言说,秦始皇三十七年的冬天,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还有烧饭做菜、缝衣造车、治病强身、能歌善舞等各种人才,分乘几十条大船,从达蓬山下的港湾出发。

    当时的海域正刮西北风,船队向东南行驶,出了镇海口到舟山群岛海域。这里大大小小的岛屿离大陆很近,不是很理想的仙境。船队于是折向东行,并在中街山列岛的东霍山停泊,然而还是没有发现仙境。

    徐福又率船北上,见到云雾缭绕的岱山岛,以为是蓬莱仙境,便带领童男童女乘小船上岸,寻遍岛上的名山洞穴。

    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后,徐福留下一部分童男童女,从岱山岛继续出发,漂泊至日本有明海,并在日本九州佐贺市诸富町登陆。

    后人称徐福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线,他航行的是从宁波到日本最近的一条航线。

    到了日本以后,徐福把中国的文字、锻冶、农耕和医药术带了过去,改变了日本的原始状态,促进了日本农桑文化的发展,最终促成日本“弥生文化”的诞生。后来,徐福被日本人民尊为“农桑之神”。

    可以说,徐福开创了中日文化交流的先河。直到今天,每年的十月,日本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徐福这位伟大的航海先驱。

    新闻延伸

    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纪念徐福东渡的古迹就在达蓬山

    达蓬山上有一座船头形的山体,山体上刻满了人和动物的画像。因为这座群像刻在高耸的山崖上,所以被称作“摩崖石刻”。这是中国唯一保存下来的纪念徐福东渡事迹的古迹。

    这座石刻群像高1.2米、长3.5米,记述了徐福东渡的动人场景。画像中,宝塔的左边有一艘正在航行的海船,海水波涛汹涌,船上仰卧着一名儿童,代表三千童男童女正在乘船东渡,孩童的右边是倒骑梅花鹿的方士徐福,他神态怡然自得。徐福的下方有一个男子,挑着一副箩筐,箩筐中坐着童男童女,反映了当时准备出海时的忙碌情景。宝塔的下面是个高约40厘米的正方形窟窿。据说,这个方形石窟窿原来是没有的,到了康熙庚子年,一个叫慧初的和尚在这里凿了一个方形石,用来供奉佛像,还在上面刻了“灵台自若”四个字,意思是仙佛在这儿,就像在自己的仙地上一样泰然自若。

    (感谢宋祝明先生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