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入伏啦,好热!与大热天有关的新闻也层出不穷。本报时评版面也想蹭蹭这个“热点”,征集与暑期热点有关话题的评论。内容可以是时政、社会、文明,也可以是消费、民生等。字数一千字以内,要求最好有独特的见解或独到的视角,欢迎作者来稿参评。 胡晓新 据7月13日央视新闻报道,从7月3日开始,由共青团上海市委牵头主办的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小学生爱心暑托班在上海市的432个办班点同时开课,全市近5万名小学生将分两批体验“快乐不简单”的爱心暑托班生活。较之往年,今年的爱心暑托班从以往的每期3周共两期,延长到每期4周共两期,覆盖整个暑假。 可以说,假期孩子的托管问题,就像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一样,早已成为一种刚性需求。每年假期,都是许多孩子家长的“虐心期”,也是孩子溺水、烫伤、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高发期。为了让孩子有个合适的去处,年轻的父母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可似乎怎样都让人不省心。 但长期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地方一直缺乏一种在管理、教学、收费和时间安排等方面适合大多数孩子家庭的刚需型暑托班,由此带来的各种问题,正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已连续举办4年的爱心暑托班被称为“解市民之所难、缓社会之所急”的民心工程,成为上海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平台,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其中。除了市级层面提供的基础活动菜单之外,各办班点还灵活运用街道(乡镇)自主举办、与学校联合举办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等方式,创建了风格迥异的公益课堂。参加的学生一个月只需支付数百元的费用。 虽然上海的爱心暑托班在招生数量、开办地点和办班时间上的供给一年比一年多,但相对于市民的旺盛需求还是捉襟见肘,一些市民不得不漏夜排队报名。而放眼全国,尽管各地的实际情况与经济发达、观念领先程度与上海有所不同,但目前家有孩子的年轻父母和作为过来人的中年爸妈都“心知肚明”: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市民对这种刚需型暑托班需求的迫切程度,并不比上海市民“逊色”;其庞大程度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因此,面对如此普遍存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刚需,其他地方如果迟迟无所作为,或者只是在一些社区、学校象征性地举办几个“示范点”,肯定难以向民众交待。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向上海学习,让高质量的刚需型暑托班成为各地的“假期标配”,难道不应该尽快列入地方当政者的施政规划吗? 需要指出的是,创办刚需型暑托班不能认“只赔不赚”的死理。在一些尚无条件全部做到“政府买服务”的地方,不妨通过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微利经营和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在保证办班质量的前提下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并调动社会力量办班的积极性。只要公开公正,公众完全可以理解。在上海,今年暑假预计就有近10万人次志愿者加入到暑托班工作中,在节支的同时可为高中生提供超过19万学时的公益劳动时间,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高中生志愿者项目,可谓多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