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漂海录》被誉为 东方的《马可·波罗游记》

500多年前,朝鲜官员崔溥海上遇险漂流到三门湾,从宁海一路北上回国,他将这段经历写成了一部5万多字的日记,明代的宁波风貌也随书流传到世界各地——

记者寻访500多年前崔溥走过的足迹和史料上的记载。
始建于宋代的广济桥是浙东古驿道中唯一遗存的古桥。

    500多年前,朝鲜官员崔溥一行43人因风暴漂流到三门湾一带,他们在宁海受到礼遇,并在官员的护送下,一路北上,转道回国,全程4000多公里,历时135天。回国后,崔溥用日记的形式,将这段传奇经历和见闻用汉字写成了5万多字的《漂海录》一书。

    这本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游记》”的《漂海录》被译多国文字流传世界,明朝时期宁波的地理风貌、民俗文化也随之得到了广泛传播。如今,它成为宁波对外交流的媒介之一。近日,记者来到宁海、奉化等地,寻访崔溥500多年前的足迹。

    崔溥一行遭遇风暴从济州岛漂流到宁海

    在宁海越溪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立着一块“崔溥漂流事迹碑”,它是由韩国崔溥后人出资建造的。之后,韩国方面也曾多次来访,中韩双方的友谊在交往中越发深厚。宁海地方史学者童章回是促成这件事的功臣之一,说起500年前崔溥与宁海的这段往事,他如数家珍:

    公元1488年(明朝弘治元年),35岁的崔溥在济州岛执行公务,他是朝鲜弘文馆副校理。弘文馆相当于国家藏书馆,副校理是个五品官。那年正月初二,崔溥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一行43人从济州岛出发,渡海奔丧。谁知途中遭遇狂风暴雨,帆席尽破,船也迷失了方向,在大海上漂流了多个昼夜,耗尽了食物和淡水,最后只能依靠雨水甚至自己的尿液维持生命。

    正月十六,崔溥一行漂到了当时的台州府临海县三门湾西岸,十七日,登陆脱险。看到有人经过,崔溥一行招手求救。然而,在当时屡遭倭寇侵扰的老百姓眼中,这群人穿着奇装异服,语言也不通,以为是海盗来袭,就持刀仗剑,一路追打。

    后当地官员用书面文字审问,得知了崔溥一行的身份和遭遇,老百姓“到处皆敬待,饱以餐食”,以礼相待。特别是进入宁海县后,崔溥一行得到友好接待,他们启程回国时或乘船,或坐轿,或徒步,都有官员军士伴送,路上多有礼品相赠。

    崔溥一行先来到当时宁海县境内的健跳所(为海防千户所,现属三门县),受到了李昂等当地军民们的隆重迎送。有位进士张辅非常热情,邀请崔溥到自己家中做客。后来,张辅还把这次交谈写成一篇文章《送朝鲜崔校理序》,载入《宁海县志》,这篇文章,是目前所知国内记录崔溥漂海的唯一文献。

    崔溥感受到了宁海民众的善意和热情,发出了“一天之下皆吾兄弟”的赞叹。之后,崔溥等人乘船从三门湾北上到了越溪巡检司,又舍船登陆,经过宁海西洋岭、许家山,到白峤岭,那里有20多名军士抬轿迎接。在白峤驿,得到知县款待后,崔溥一行又乘轿冒雨前行,宿在西店驿。

    当年崔溥走过的广济桥风貌依旧

    随后,崔溥一行从西店一路向北,途经奉化。奉化文保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漂海录》记载来看,崔溥等人走的是浙东古驿道。古时,朝廷在各地设有驿铺,用来进行公文传送、物资运送、官员迎送等公务。“海上丝绸之路”也是通过这条驿道与陆路紧密相连,使这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航线向大陆腹地延伸。

    《漂海录》中描绘的就是500多年前古驿道沿线的风光。他们从连山驿出发,乘轿过县江时,见“川畔有佛宇,极华丽,前有五浮图、双大塔”,此佛宇虽未点名,但从其描述看,当为奉化岳林寺。岳林寺建于公元536年,相传布袋和尚在此修度。

    随后,他们“又过虚白观、金钟铺、南渡铺,至广济桥”,“桥上架屋,桥长可二十余步”。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崔溥徒步走过的广济桥,如今仍然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行人。

    近日,记者来到奉化南渡村的广济桥边。这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廊屋式平桥,引桥两旁有六间小屋,里面还放着建桥碑记、禁约碑等碑刻。桥面、廊屋为木质,桥墩为条石。据文保所工作人员介绍,广济桥通长51.68米,面宽6.6米,始建于宋,明、清虽几度重修,但桥墩仍为元代原物,上面还刻着“至元二十三年岁在丙戌四月廿九日乙丑甲时重建”等字样,是浙东古驿道中唯一遗存的古桥。

    南渡村一位83岁的阿婆告诉记者,她年轻的时候,广济桥沿线依然繁华,商人在引桥上的小屋里开起了商铺、饭馆、茶坊,小贩们在桥上摆摊叫卖,附近的村民多来此采购,来往行人也在此补给。每每船舶从桥下经过,商贩们都会吆喝两声,有需要的船员会停下船,双方借助绳子等传递钱物,达成交易。

    500年前崔溥徒步经过的广济桥,如今仍然是行人往来的主要通道,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前来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漂海录》记载了

    明代宁波的风貌

    据《漂海录》记载,崔溥等人离开奉化后,一路经过宁波府、余姚、慈溪。民间文保专家杨古城先生曾根据《漂海录》所载的地名一一进行了实地考证。

    杨古城说,正月二十九,崔溥等过了广济桥后,又经过方桥等,在鄞县北渡坐船去宁波府,从南水关“棹入城中”,经月湖的“尚书桥”,又过“惠政桥”、四明驿等,“城中所过大桥,不止十余处”。天色已晚,他们未惊动官府,出西水关后宿泊于大卿桥旁。

    二月初一,官船经望春桥,“石将军庙”(今望春中学),“自府城至此十余里间,江之两岸,市肆、舸舰坌集如云。过此后,松篁橙桔夹岸成林……”在崔溥的笔下,明朝的宁波塘河码头林立,舟舸云集,商贸繁华。

    之后,船“至西镇桥,桥高大”,即高桥,“至西坝厅”,过堰坝后,从小西坝的半浦,“棹入慈溪县”城内(今慈城镇),经“钟英门”、“经元门”、“德星桥”、“宝峰门”、“都宪桥”等,再溯江(姚江)而上,天明,“乃车厩驿也。”

    崔溥一行继续“溯西北而上”,“过驿前铺,姚江驿,江桥(通济桥),至余姚县”。因时限规定,崔溥一行连夜从浙东运河到达绍兴府,时在二月初四。绍兴府总督备倭都指挥、按察使司、布政司联合审议崔溥一行后,又馈以茶果,赠之礼品,送出西郭门外,过古驿道,坐官船到达杭州,又经审理后,由官差从南北运河护送到北京。

    六月初四,明朝皇室派专使带上丰厚礼品,陪护崔溥一行,过鸭绿江到朝鲜国。崔溥等人在中国历时135天,全程4000多公里,回国后,朝鲜朝野轰动。

    崔溥的《漂海录》涉及明朝弘治初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以及市井风情等诸多内容,可谓海上丝绸之路东线最早、最全面的介绍中国的外国专著,曾在朝鲜多次印刊,后又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在多国流传,有“摹写中原之巨笔”、“东方的《马可·波罗游记》”之喻。

    ●相关新闻

    2002年7月,来自韩国的100多位崔溥后裔及研究中韩交流史的专家、学者与宁海当地民众共上千人,聚集在宁海越溪乡小学,共同举行崔溥漂流事迹纪念活动。纪念碑用宁海当地特有的青石錾成,碑高2米,宽0.8米,正面用隶书刻着“崔溥漂流事迹碑”七个大字,背面则刻着由北京大学葛振家教授撰写的碑文。

    当时,纪念活动中还有一项仪式特别引人注目,就是当地的老年协会向崔溥故乡人赠送茶叶。500年前,崔溥一行踏上宁海这块土地时,因为有丧事在身,不饮酒,不食荤,当地百姓只得以米浆与茶接待他们;500年后,当地百姓以同样产自这块土地上的茶叶相赠,象征着两国友谊一如茶香,脉脉千古。

    记者 王思勤 杨静雅

    通讯员 袁信禄 林朝静/文

    记者 崔引/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