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100多年前有位宁波人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股风潮

他是王治本,日本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

他的足迹、墨迹几乎遍布日本,还是日本红学的启蒙者

王治本故居
王治本

    130多年前,一个宁波人在日本文坛掀起了一股风潮。他的诗文词赋,日本儒士争相传阅;他的书画作品,日本文人竞相收藏;他每到一处,都能受到当地欢迎款待,甚至还有“粉丝”一路追随。他就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王治本。

    王治本,清慈溪黄山村(今江北慈城黄山村)人,字维能,号桼园,别号蝶道人,晚号改园。他精通诗文,尤其擅长骈文,且工于书画。日本明治十年,他前往日本讲学、教授汉文,后旅居日本30年,与日本文人学者广为交游,留下的诗文书画作品不计其数。

    在日本《仙台人名辞书》中,有一段关于王治本的描述:清国儒者,浙东学士,以博学能文闻名国中。明治十年顷东游,遂住东京,当时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

    在日期间,广交日本汉学家和文人学者

    近日,记者在江北慈城黄山村采访时,遇到了《古镇慈城》的主编钱文华。在他的指引下,找到了王治本的故居——新旗杆门头。

    钱文华说,新旗杆门头由清嘉庆年间朝议大夫王肃雍所建,王肃雍就是王治本的祖父,如今故居内依然住着王氏后人。王治本的曾孙,73岁的王勉宽,当天也在现场。他对曾祖父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曾祖父在日本多年,留下了很多书画文章,翻译了很多书,名气很大,还上了日本的名人字典。曾祖父晚年是回到祖居寿终正寝的,还以桼园老人为名自撰墓志铭。不过,王勉宽提到,他的哥哥王勉善还保存有曾祖父的遗物——三颗印章。

    钱文华告诉记者,王治本1877年到日本后,先在日本汉学家广部精创办的日清社里教授汉文,并为汉文报刊撰稿,后来转到同人社教汉文,还参加了诗社闻香社,与日本汉学家、文人学者广为结交。其中交往最多的,要数日本世袭藩主源辉声。

    源辉声,初名辉照,号桂阁,祖居大河内,又叫大河内辉声或源桂阁,世袭高崎藩藩主,喜欢广交文士、吟诗作文,对中国文化尤其痴迷。他创造了一套“笔谈”的交往模式,与中国文人交流时,往往以笔代舌,留下墨迹作为纪念。

    源辉声十分钦佩王治本的学问,拜其为师,还邀请王治本住到自己居所。之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两人朝夕相处,挑灯笔谈,源辉声称赞王治本“达事物,亮世情”“颖慧罕有”,王治本也称赞源辉声是“出类拔萃,真其中之铮铮者”。

    这对异国师生,留下笔谈记录达17卷之多,现保存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从已经披露的一些笔谈内容看,两人常探讨中日两国的文化艺术,也谈及时事风俗和生活饮食等,内容包罗万象。

    1877年底,以何如璋为首的中国首届驻日使团抵达日本。王治本因熟悉日本而被聘为使馆临时随员,他帮助驻日使馆选定馆舍地址,又将源辉声等日本友人介绍给使馆,起到了极为重要的联络作用。

    1878年4月,源辉声邀请王治本和多位中国公使参加日本诗会,与日本诗人、学者一起在东京赏樱胜地吟诗饮酒。诗会上,中日双方吟诗唱和,可以说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大盛事。

    深受日本文坛信赖,是日本红学启蒙者

    王治本在日本期间,深受日本文坛信赖,留下书画文章不计其数,还为许多日本人的著作撰写序跋并题词。据日本著名学者、汉学家实藤惠秀1965年通过《朝日新闻》的征集统计,日本国内至少有38人收藏有王治本的作品和资料。

    在与日本学者、文人的交游过程中,王治本还成了日本《红楼梦》研究的启蒙者。根据宁波大学季学源教授的研究,王治本、黄遵宪等中国文人到日本后,从很多方面引导、帮助日本人阅读《红楼梦》,为《红楼梦》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红学在日本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楼梦》是清乾隆五十年(1793)传到日本的,过了半个多世纪,日本读《红楼梦》的热度依旧高涨,不过尚未进入深层研究。直到19世纪70年代王治本等中国文人到日本后,日本红学才开始形成。

    虽然没有专门的红学著述,也没有举办专门的研究机构,但王治本等人通过日常聚会、笔谈答疑、提供资料等方式,持之以恒地在日本推广、谈论《红楼梦》,启发日本文人深入研讨、理解,从而培育出大量的红迷和一大批红学研究者。例如,日本早期红学史上最具开拓性的学者、日本翻译《红楼梦》第一人森槐南,就是在王治本等人的指导、启迪下成长起来的。

    20多年的日本漫游路是中日文化交流之路

    明治十五年,也就是1882年,王治本离开了源辉声的家,开始了“东瀛探奇”的漫游生涯。

    据日本学者研究,王治本在日本的漫游大体有四次:第一次,1882年~1884年,主要漫游本州中部地区;第二次,1885年~1887年,主要漫游本州西部、四国和九州;第三次,1892年~1893年,主要漫游日本的东北地区;第四次,1905年~1907年,故地重游。

    王治本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政要和文化人士的热忱欢迎,都会在当地掀起一股文化热潮。1882年8月,他到日本文化名城金泽时,被尊为“孔子之国的贵宾”,各界人士争相请他作诗作画、题词点评、鉴定书画等。1883年,王治本与旅居日本的族兄弟王汝修、王琴仙一起漫游北海道函馆,停留半月多,不仅展示了诗文书画的才能,还表演了篆刻,受到当地文人的热烈欢迎,当时的《函馆新闻》在一篇题为《清客漫游》的报道中记录了他们的行程,并称他们“诗文书画均称绝妙,为清客之中屈指可数者,本港文雅之士亦多乞请挥毫”。

    王治本的漫游之路,实际上就是中日文化交流之路。他在日本各地拥有众多“粉丝”。有日本文献记载,金泽有一位玉纤女士,二十七八岁,是王治本的超级粉丝,听说王治本到了新潟港,就以学习书画为由前往寻访,与之结交,还陪同出游。

    20多年时间里,王治本的足迹遍及日本的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大岛,沿途传播中华文化,所到之处,无不留下诗文词赋、书画金石作品,以及考察日本文史哲、政治经济民情风俗等各类著述。其旅行路线之长、所到地方之多、交结朋友之众、留下遗墨之丰,在近代旅日华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甲午战争后,王治本又去日本,做了一些研究翻译工作。例如,应邀担任日本善邻译书馆的协修,校订出版了《战法学》《日本警察法》等书籍,他希望将这些日本新政的著作带回中国,供中国有志之士参考。1900年,他翻译、补正了日本“易圣”高岛吞象的《图解高岛易断》,2008年被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点校出版。

    新闻延伸

    日本友人曾来我市寻访王治本故居

    日本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江幡武一行,曾于2008年、2009年两次来到慈城黄山村,寻访王治本的故居,缅怀这位曾经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近代旅日华人。

    日本友人来访时,介绍了王治本在日本的贡献。他们说,王治本去世后,其事迹被广为传诵,留下的大量漫游记录也被视作珍宝,尤其是2008年前后,他们在研究日本著名学者冈千仞时,发现冈千仞在1884年曾来王氏故居游学,因此萌发了前来考察访问的念头,以续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百年佳话。

    日本友人在黄山村惊喜地见到了王治本的后人,从后人口中得知,王治本在日本也留有子嗣,还按照族谱给在日本的子嗣取了中国名字,双方曾在王治本去世后有过来往,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失去了联系。

    日本友人表示,他们会把在甬寻访到的资料带回日本,并全力寻找王治本在日本的后人,希望这些后人能回到慈城寻根,成为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使者。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吴洪波 /文

    记者 崔引 /摄

    参考文献:

    《天涯随处著游鞭——宁波近代诗人旅行家王治本初探》,作者:张如安。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