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展一角 |
 |
张聪的装置作品《佛我同相》 |
本报讯(记者 陈晓旻/文 周建平/摄) 昨天,“空:第四届宁波当代艺术展”在宁波美术馆开展,共展出近30位艺术家的水墨、油画、版画、雕塑、新媒体、装置、漆艺、综合材料等形式作品百余幅。 本届展览以“空”为主题,旨在展示宁波艺术家们对江南艺术传统“积极的组合与转换”,因此,在当代性之外,作品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本次参展的不仅有前几届的大咖,更有刚加盟当代艺术阵营的新秀。从首届的“突围”主题,到第二届的“朴象”和第三届的“江南”,再到本届的“空”,明确的主题说明了宁波本土艺术展的坚持和思考。相比于前三届纵向的演进路线,本届当代艺术展的作品无论从表现技巧还是形式,或是表达的观点,都呈多元多样气象。 孙周的作品《碎碎平安》,谐音传统意义上的“岁岁平安”,他用十来年在全国各地收集到的500余块瓷片组成中国地图的形状,瓷片的年代跨越了唐、宋、元、明、清,品种覆盖了建盏、吉州窑、龙泉、青花等几十个种类,把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的瓷片在一件作品中集中呈现,不仅能够反映历代人们的审美,再现瓷器艺术的精髓,更是过往历史、文化、艺术的集中缩影。 自由艺术家王琛则用水墨的书写实践来体现当代性。他把书法线条写在了半个世纪之久的手工亚麻布上。“对我来说,这个布本身就承载了历史和文化的语言,很有禅意,是有生命力的,是和我的心境相融合的一种材料,我的创作和它相遇,本身就会产生新的东西。” 同样是水墨书写,柴小华则回到造字的本源,用最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构建当下的造象。打破、重组、新建,不管是荒诞还是理性,其本身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雕塑家张聪的《佛我同相》则充分体现了主题“空”的意义,作为一个成功的装置,它给人以很深的思考。作品用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不锈钢组成,通过切割面的增减来体现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也就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简单的过程,在灯光的照射下,每个侧面的人像又被切割成各种影像,就像现实中人的形象和心态。 当代艺术不仅仅是年轻人的。十分有意思的是,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年龄跨越。其中年龄最大的是88岁的徐瑜老先生,一直从事文物工作的他是中国早期油画大师吕斯百先生的高足,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探索。他的作品中有着一种来自西方野兽派并承袭自民国前辈所有的东方率性写意的风采。 很多人会觉得当代艺术看不懂,王琛的解读是:“艺术是有脉络和标准的,不管什么样的艺术,都需体现笔墨的审美和画面的气质。”葛晓弘用水墨的张力和控制力来阐述“自由”,王炳根和陈小霞用传统的漆艺来体现“大象无形”,用最具东方人文审美并且超越国际化的绘画语言符号,进行对当代艺术的思考。 展出的百余件(幅)作品,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当代艺术家的整体状态——他们坚持使用个性的艺术语言进行创作,在保持个体风格的同时,汲取国内外艺术创作观念和技法,也努力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作品,很好地将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真正让宁波这座城市的文化具有国际性。 对于这次良好的布展效果,策展人陈峰告诉记者:“宁波当代艺术学会一如既往地坚持如下原则:布展完全取决于参展艺术家发挥的能动性和最终艺术效果;给年轻的艺术家更多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他们出彩的作品提供特别选择的空间位置;布展不对艺术家个体有展品数量的限制,以充分体现每个艺术家的个人风貌为主要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