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石桥往事

戴勤锋 摄

    □戴勤锋

    在鄞州区原仇毕村西侧的中塘河上,横卧着一座古桥。此桥名叫横石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距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由于年代久远且长期失修,横石桥现已破损不堪,一头还用围墙阻挡了通往前方的道路。此时的古桥,宛若一个伛偻的老者,孤寂地隐匿在城市的角落,只有时光从其背上静静地走过。

    横石桥由两段不同材质的桥体构成。北边为水泥质地,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鄞县邱隘区水利委员会为了汛期时水流通畅,开挖北岸后所建;而南边桥体质地为梅园石,在仅存的一块石质桥栏中间,横书着“横石桥”三个大字。

    1924年六月,对横石桥来说,意义非凡。这一年,乡贤出资,桥得以重新修缮,并请来书法家张琴(沙孟海是其入室弟子)题额,一时传为甬上美谈。

    从桥北残存的一段石板路拾级而上,向东眺望,青山隐隐绿水迢迢,广袤的鄞东平原,呈现出一派旖旎的水乡风光。西边则是前塘河与中塘河的交汇点,粼粼碧波倒映着岸边的高楼,显得格外静美。明代诗人张琦,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地觉秋来瘦,舟宜雨外晴。野桥将浦树,扶得夕阳横。”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横石桥》。

    张琦,字君玉,明代中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他先后在南京大理寺和福建兴化任职,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张琦任兴化知府期间,一面着力修建学校乡塾以改善当地文化不发达的状况,另一方面他陶醉于秀美的山水林泉,创作了许多清新飘逸的诗词,被当地百姓称作“文章太守”。

    张琦是个善良敏感的人,也比较固守自我,见不得别人不幸,同时也不太愿意介入过多的人事纠葛。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涯,让他感到身心疲倦,退隐故里后,他在居所前种了一片竹林,在修竹的清姿里读书、写作、冥想,过起了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此时,他心境变得愈加淡泊高朗,平和仁爱的心性几乎成了他生存的方式与依据。在创作风格上,他逐渐趋向于用柔润的诗心,去感受大自然一点一滴的美,并在其中体悟生命的意义。雍正《宁波府志》评价他为:“甬上诗人有明二百余年以其为第一”。

    古代和近代两位名人,分别给城郊一座小石桥赋诗填词,这在宁波实属罕见,也给横石桥增添了不少人文雅趣。

    莫看横石桥现已废弃,旧时它可是江东通往鄞东南的水陆要津,尤其是横溪、姜山一带居民到江东四眼碶、新河头等地,横石桥是必经之路。而从新河头出发的航船,沿着中塘河,从白鹘桥、宋诏桥一路而去,穿过横石桥后,往东可一直到莫枝。住在横石桥附近的居民,想搭乘航船,只要站在桥下的纤道上招招手,航船就会放缓速度,在过桥的刹那拉乘客上船。如今,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发展,横石桥早已没有往昔热闹的情景,取而代之的是距古桥几步之遥的南环高架和杭甬高速上日夜穿梭不息的车流。

    作为城市的东南门户,400多年前,横石桥还发生过一段抗击倭寇的故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有倭寇近百人,从奉化裘村登陆,经金峨窜入江东横石桥,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驻江东百户叶绅,闻讯后立即率兵前去狙击。血战至附近七里垫桥,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为纪念叶绅的抗倭功绩,当地民众在七里垫桥西侧府主庙内,建了叶绅神像进行祭拜。

    好友老柳从小在仇毕村长大,在他印象中,以前中塘河水非常清澈,每到夏天,他和小伙伴们常去横石桥戏水钓鱼。老柳最拿手的是从桥上一个筋斗翻到水里,动作一气呵成,颇有“浪里白条”的范儿。玩耍之余,老柳也不忘给自家餐桌添一两碗河鲜。沿着桥墩一个猛子下去,螺蛳一捞就是一大把,运气好的话,还能在水底的石洞里抓几只长胡须的“老虾公”,或一条会“咕咕”叫的“昂刺鱼”。

    据老柳回忆,以前桥北岸有座庵,叫横石桥庵。此庵占地约两亩,菩萨不多,但后园有片小竹林,清风拂来,竹影摇曳,是一方修身养性的净土。除了庵,桥边还有一座亭子,由四根大石柱支撑着,其中两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石横桥上万人行,水到亭前双派合”,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形象地写出了横石桥作为水陆要津之地位。

    以亭子为中心,往西南到缪家桥,往东北到仇毕,往东南到潘火桥,往西北到宋诏桥,行人到此既能遮阳避雨,又可驻足歇息。这里也是聊天的好场所,女人们喜欢说家长里短和柴米油盐等琐事,男人们最感兴趣的是讨论国家大事,说到激动处,免不了一番争论。不过吵归吵,却丝毫不影响他们之间的友情。若是运气好的话,还能偶遇在此歇脚或候船的走书艺人。那时跑江湖的艺人靠口碑吃饭,没有架子,更不会耍大牌,看到众人喜欢他们表演,就会即兴来一段“武松打虎”或“啼笑姻缘”,于是亭子内外围满了听众,不时发出阵阵叫好声。可惜的是,庵和亭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被拆,横石桥畔曾经热闹的景象,只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近800年的时光,横石桥目睹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城市的风雨沧桑。人们不会忘记古桥的付出和给予的便捷,即使房宅迁变,道路别移,也一定会让它继续保留下去。横石桥的往事,有很多很多,它深藏在人们的心里,也镌刻在古桥的每一块石头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