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丝”路上明州和泉州两个港口往来频繁

泉州和宁波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

闽台缘博物馆里蔗糖贸易用的秤砣、开元寺里圆瑛法师的题字、天后宫里宁波商人捐钱重修的对联……

泉州天后宫

    众多泉州海丝遗存彰显两地紧密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我有庆安会馆,你有天后宫;我有波斯巷,你有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宁波和泉州,同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自古以来,泉州和宁波两地的经贸往来就十分频繁,宁波商船下南洋必经泉州港,泉州商船北上东北亚做生意,也常常从宁波中转。如今的泉州,如珍珠般散落着大量的海上丝绸之路遗存,不少都和宁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

    泉州,古称刺桐,曾是闻名于世界的贸易大港。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泉州采访,一下火车,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海丝”氛围:火车站里、大街上、公交车上、小餐馆里、宾馆柜台前,到处都能看到“海丝”申遗的宣传标语。泉州众多海丝遗迹,也都在整修当中,迎接即将到来的申遗“大考”。

    在泉州博物馆,有一张宋元泉州海外交通图,上面清晰地标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泉州和明州(宁波)是中国东南海岸线上重要的两个节点。据泉州博物馆讲解员黄颖红介绍,宁波和泉州互为转运港,泉州是宁波商品下南洋的必经之地,宁波是泉州商品出口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中转站。

    “古泉州港,和一百多个国家都有贸易往来。”黄颖红介绍,泉州港包括“三湾十二港”,中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如此描述:“我们到了一个很大很繁荣的刺桐港,所有印度的船都到这里,载着极为值钱的商品……如果有一艘载胡椒的船去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或地中海的其他港口的话,那么必有一百艘来到刺桐。”

    “古代商船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依靠山形、水势或日月星辰作为导航的标志,因此行船不会离陆地很远,如果条件允许都会沿着海岸线行驶。”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考古部助理馆员林瀚说,泉州和明州商人在宋元时期的往来特别多,两地商船南下或北上,都会在当地的港口停泊,交换货物和补给。

    古老的秤砣是宁波和泉州蔗糖贸易的见证

    B

    在泉州闽台缘博物馆,有一只古老的石秤砣,上面写着“泉郡宁苏福青糖砣”几个字,它是宁波泉州贸易往来的见证。

    据林瀚介绍,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迫使福建商人选择了向北部沿海发展的道路。当时,江浙沪的纺织业等较发达,福建则是亚热带经济作物和蔗糖的主产区。泉州当时对其他港口贸易的郊行(注:郊,即在某一地区经营或专营各种商品的同业公会;行,即商行,指经营大批货物的批发商),有宁波郊、厦门郊等,尤以宁波郊最大。泉州大量的蔗糖运到宁波,部分还通过宁波远销朝鲜半岛和日本。

    陈列在泉州博物馆的一张“清代台南三郊输出入货物表”显示,当时泉州北郊的货物主要配送到宁波、上海、天津和烟台等地,输出的货物除了白糖还有樟脑和煤炭等,输入的货物有绸缎、布匹、丝线以及宁波的杂货等。

    宁波有波斯巷,在泉州,古代波斯商人贸易往来的遗存则更为丰富。林瀚带记者一行参观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在展馆里有一片实物展示墙,里面有乳香、丁香、沉香、胖大海等多种香料和药材。据明代史料记载,这些都是波斯商人销往中国的主要商品。据林瀚介绍,唐代时,沿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的波斯人已为数不少,宋元时期,波斯人更是海上贸易的佼佼者。他们把香料、药材运到泉州、宁波等港口,载去丝绸、瓷器等抢手商品。当年大批波斯人在泉州经商和生活,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和文化遗存。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清净寺、位于泉州市东郊灵山的穆斯林圣墓等都是当时波斯商人留下的。

    泉州天后宫与庆安会馆一脉相承

    C

    泉州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天后妈祖的庙宇。日前,记者来到天后宫探访。

    天后宫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黄泽民告诉记者,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之后历代均有维修。

    泉州天后宫,与宁波也有一段渊源。相传妈祖于北宋建隆元年诞生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最后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而不幸遇难,世人敬仰她,于是立庙祭祀。后来,宁波船队出访高丽,船队在回来途中遭遇风浪,仅有一艘船没有翻,而这艘船上有个福建人,在风高浪急时一直向妈祖祈求平安,最终,这艘船顺利到港。宋徽宗听说这件事后,就册封妈祖,赐庙额为“顺济”,之后历代,屡次加封,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因为莆田长期隶属于泉州,因此,之后各个朝代对妈祖的加封,大多在泉州天后宫。”黄泽民说,古泉州海外商贸繁盛,海商、船员们出海,都希望妈祖保佑,因此天后宫香火鼎盛,官府也多次在此举办祭仪。

    天后宫前,就是古泉州城德济门的遗址,千百年来的古城沧桑,尽现于此。黄泽民告诉记者,德济门外数百米就是市舶司和出海口,当年这里“梯航万国、商船辐辏”,从宁波来的官船、商船,必定在此停泊。

    林瀚告诉记者,在天后宫前殿内,还有一副石刻对联,上联为“德配坤维鲸波永息”,下联为“恩涵海甸鼇殿常新”,落款为“道光廿五年吉日宁福郊重修”,“这副对联,应该是宁波和福建商人共同捐资重修的,由此也可看出,两地商人海上贸易之频繁。”

    泉州开元寺 是与宁波有极深渊源的 圆瑛法师重兴的

    D

    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的泉州开元寺,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开元寺的殿墙上,刻着“桃莲应瑞”四个字,是圆瑛法师所留。据介绍,1924年,圆瑛法师从南洋回国至泉州任开元寺住持,见寺内殿宇剥落,僧众四散,决定与转道、转物二法师一同重修开元寺,并筹办开元慈儿院。工程开始时,“园中有桑开白莲花,有桃开红莲花之异”“由大殿以至万善戒坛及双石塔,无不加工兴修。”在《圆瑛大师年谱》中附有一张照片,是圆瑛法师举起右手,食指指向“桃开红莲”,照片说明是:“民国甲子(即1924年)九月,重兴泉州大开元寺,桃开红莲应瑞,摄影纪念”。

    圆瑛法师是上世纪一位大德高僧,不仅佛学造诣高,还积极参与抗日救国运动,多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传播佛法,学问及影响远播海外。他与宁波也有着很深的渊源,相继担任过接待寺、永宁寺、七塔寺、天童寺住持,还曾当选宁波市佛教会会长,创立了一所宁波普益学校,并在镇海创立了一所僧立国民学校。

    新闻延伸

    翟理斯,是曾经居住、工作在宁波老外滩的外国历史文化名人。在厦门博物馆的一个展区,记者看到了有关翟理斯的相关内容。

    据了解,翟理斯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先任英国驻华公使馆的翻译,又历任英国驻汕头、厦门、宁波、上海等地英领馆领事,在中国生活了24年,全身心投入汉学研究中。1873年,他第一次到宁波,就出版了第一部译著《两首中文诗》,其中收录了《三字经》和《千字文》英译文。1888年,他到宁波工作,工作之余开始编纂一本汉英字典,并邀请了另一位汉学家做关于汉语方言方面的工作。

    1892年,第一版《华英字典》问世,很快成为外国翻译、学生人手必备的日常工具书。书中收录了多种方言读音和域外汉字音,其中就包括宁波发音。初版《华英字典》的诞生也被认作是威妥玛拼音方案修订和确立的标志,“威妥玛式”拼音因而又被称作“威妥玛——翟理斯式”,在现代汉语拼音推广之前,“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盛行了近百年,影响了几代外国学生。

    在修订后的二版《华英字典》中,还附录了中国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知识,内容极其丰富,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西方人学习、了解、研究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翟理斯对于宁波,也是念念不忘,他经常在自己姓名下面写着“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及大英帝国驻宁波前任领事”的头衔。

    记者  杨静雅 王思勤 孙美星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