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扬 |
|
竺扬故居。 记者 房伟 摄 |
竺扬,1910年生于奉化长寿(今江口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宁波地区早期的中共革命活动家,他16岁就投身革命,加入党团组织,并担任宁波地区学生联合会代主席,参加闹学潮、迎北伐、搞农运等革命运动。 1927年,竺扬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并随军向南,在会昌战斗中负伤后潜回浙东,在上海、宁波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解放后,竺扬在上海等地工作并担任相关部门领导职务,1974年离休,1994年4月在上海病故,为党奋斗一生。 “八一”前夕,记者来到奉化采访竺扬的孙子、奉化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竺松民先生。他带着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奉化江口街道竺家村的竺扬故居,并讲述起他爷爷90年前的红色往事。 英雄事迹 宁波读书,接受新思想 1925年,竺扬在省立宁波四中学习期间,阅读了《向导》《中国青年》和宁波团地委周刊《火曜》等进步刊物,开始接受新思想。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发生后,竺扬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反帝反封建集会游行,成为初中部的活动积极分子,并于192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10月,北伐军节节胜利。中共宁波党组织号召各学校和群众团体,迎接北伐军的到来。竺扬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然而,北伐遭遇失利后,竺扬和5名同学被开除学籍,驱逐出校。但他斗志不减,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同年12月,竺扬回到老家,向哥哥竺一平介绍了宁波的革命形势和自己参加活动的情况,并提出在家乡也要开展运动。两兄弟一拍即合,先建立党支部,然后组织发动竺家村农民筹建村农民协会,并去周边村发动筹建农民协会,开展反对军阀政府增加田赋杂税的斗争。到1927年3月长寿区(今江口街道)农民协会成立时,全区农民协会会员一时增至上万人,发动农民实行“二五”减租,向土豪劣绅作斗争。 1927年2月,竺扬回到宁波四中继续读书,并被共青团宁波地委委派担任宁波学生联合会代主席。他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宣传马列主义,发动进步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势力作斗争,将宁波地区的学联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当年4月,在宁波工校读书的奉化老乡王富国陪同奉化学联主席汪孝达来到宁波学联,说奉化进步学生俞佩琳等人被国民党奉化县党部逮捕,请宁波学联给予声援。竺扬当即以宁波学联名义发公函抗议,以示声援,最终迫使奉化当局释放了被捕的进步学生。 武汉入伍,参加南昌起义 “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开始全面“清党”,为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中共宁波地委决定已暴露身份的党团员撤离宁波。竺扬由宁波地委农委书记卓兰芳通知,和哥哥竺一平、奉化中学进步学生俞佩琳、俞佩钦、宁波总工会的柴水香等一起撤退到了武汉。 在武汉,竺扬先和哥哥住在汉口宁波旅汉同乡会内,后来又和奉化同去的俞佩钦、李恭亭、丁涉洲等住同一个宿舍。大家白天在中共党务人才养成所学习听课,晚上就在一起讨论,谈得最多的是革命前途和宁波形势。 紧接着汪精卫在武汉也开始“清党”,竺一平和部分党员返乡坚持地下斗争。其时,中共领导人周恩来、贺龙为扩大革命力量,在武汉广贴招兵布告。竺扬毅然报名参军,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新编第三师教导团当兵,一同参军的还有俞佩钦、柴水香等。 7月初,竺扬随部队强行军从鄂州向九江出发。教导团对新入伍战士进行了军事训练,7月17日,贺龙还到教导团讲话,作战前动员。7月26日,起义部队到达南昌。 8月1日,举世震惊的“八一”南昌起义枪声打响。据竺扬回忆:“当时,我们教导团枪支匮乏,新兵都没有武器。8月1日凌晨,我们隐蔽在一所学校里,凌晨2时,得到命令,只要枪声一响,就齐声喊冲锋,冲上阵地喊口号,作政治宣传,敦促敌军投降,缴到枪支后,武装自己,冲向前线与敌作战。” 竺扬曾回忆说,教导团大部分是学生、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武汉、鄂州、大冶等地的工人武装纠察队同志,虽然缺乏军事知识,但政治素质好,作战很勇敢。 会昌负伤,回乡继续革命 南昌起义胜利后,竺扬所在教导团重新编制。8月5日,竺扬随部队向南进军,目标是占领广东,再举北伐。8月下旬,起义部队遭到国民党钱大钧指挥的4个师和黄绍竑指挥的桂系部队的夹击。 8月26日,部队进攻会昌县城。据竺扬回忆,巷战异常激烈,子弹乱飞、鲜血乱溅,他和战友们奋勇杀敌。竺扬目睹了老乡俞佩钦中弹倒地牺牲的一幕,自己也脚踝中弹,鲜血渗透裤管。他忍痛随部队快速撤离,在过河时伤口受感染恶化。 9月28日,起义部队到达汕头,在潮汕战斗中伤亡惨重,再次转移。竺扬因伤口发炎昏倒在一个破庙,苏醒时已找不到部队。因伤口化脓溃烂,竺扬被送到汕头的红十字医院。 医生对伤口稍作处理,就操起剪刀对烂了的脚踝剪起来,竺扬昏死过去。10多天后,仍无法治愈,竺扬只好写信求救。大哥竺一平收信后,急忙赶往汕头将他救回奉化。据竺一平回忆,虽然武汉一别仅数月,竺一平到汕头接他时都快认不出这个历经磨难的弟弟了。 由于宁波国民党当局大肆搜捕共产党人,竺扬无法在奉化立足,只好到上海治病。在之后的岁月里,竺扬辗转上海、宁波多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竺扬1930年在上海和沙文汉一起开办了上海学园小学,将其当作宁波流亡青年上海落脚点。上海“一·二八”战事后,竺扬回到宁波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工作。“七七”卢沟桥事变后,竺扬介绍、组织不少爱国青年奔赴延安抗大和山西临汾八路军学兵队,并为宁波党组织恢复重建尽心尽力。皖南事变后,暴露身份的竺扬带着儿子竺振放转移到苏中根据地工作。 记者寻访 竺扬故居变成小型“博物馆” “八一”前夕,记者跟随竺松民来到位于奉化江口竺家村的竺扬故居,追忆和缅怀竺扬同志。竺家村位于宁波通往奉化的机场路南延线右侧,故居则在村中祠堂的旁边。 竺扬故居是一座明清时代的两层木质建筑,旁边紧挨着竺一平故居。竺扬正是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15载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也正是在这里,1927年建立村党支部,1939年4月秘密召开中共奉化县第一次党代会,同年5月又在这里召开中共宁波地区第一次党代会。 如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型“博物馆”。房间里不仅陈列了竺扬半身铜像以及生平介绍、革命经历介绍等图片,还在玻璃柜里展示了竺扬生前遗物,如在大革命时期成立农民协会时用过的大刀、土枪,如1940年10月参加中共东南局、皖南新四军军部召开的浙闽二省组织部长会议后,身着军服回甬使用的军皮带等。 记者注意到,故居中还陈列了另一座半身铜像,身上挂满勋章。竺松民告诉记者,这是他父亲竺振放。 出生在1927年的竺振放,继承了“红色基因”,从小就跟随父亲闹革命,在新四军部队当通讯员,后来又回到浙东根据地。1945年北撤到山东,参加解放战争,又参加了抗美援朝,在部队20多年,先后获得渡江胜利纪念章、抗美援朝纪念章、国防部解放奖章等一系列荣誉。 “我五六岁时从奉化去上海,和爷爷生活过一段时间;我长大后,爷爷也经常从上海回奉化老家。”竺松民向记者回忆,有时就站在这所老房子前的院子里,爷爷向他讲述过去的故事,常让他激动不已,永远也不会忘记,“爷爷从年轻时就信奉马列主义,人特别正直、勇敢和无私。” “我还清楚地记得1989年11月20日,爷爷还在竺一平小女儿竺宜英家中,向三代人郑重讲述竺一平和他大半个世纪投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的艰难历程。”竺松民说,当时在场的有10余人,其中不少小辈,都为这些红色往事而感动。 现如今,竺家枝繁叶茂,生活在上海、北京、杭州、南昌等地的亲人组建了微信群,小一辈们也都会关心和收集有关竺扬、竺一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信息,在群里转发,并深深为之自豪。记者 房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