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焦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烈士俞佩钦:牺牲时年仅21岁

有关他的史料只有寥寥几十个字

位于奉化俞家阊门的俞佩钦故居。记者 崔引 摄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俞佩钦,是奉化中学的进步学生,宁波已知的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少数几位英雄之一。1927年,俞佩钦随竺扬等革命青年到南昌参加起义,不久后在江西会昌的一场巷战中牺牲,当时只有21岁。

    他没有留下照片,没有留下后人,也不知安葬在何处,就连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英雄墙上,也找不到他的名字。关于俞佩钦的事迹,如今除了老战友的零星回忆外,只有史料上的只言片语。

    英雄事迹

    在奉化走上革命之路

    俞佩钦是宁波少数几位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英雄之一,但有关他的资料,实在是少之又少。

    “俞佩钦,奉化大桥镇奉中居民区人,1906年出生,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战士。1927年5月参加革命,同年牺牲……”关于俞佩钦烈士的资料,记者只在奉化档案馆里保存的一张烈士表格上,看到这寥寥几十个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不过,有关他参加南昌起义的经历,还可以在奉化籍老一辈革命家竺扬的回忆录里,找到一些与之有关的记忆。

    奉化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竺松民是竺扬的孙子,他告诉记者,他爷爷和俞佩钦相识于1927年2月,当时俞佩钦是奉化中学的学生,也是奉化学生联合会成员,作为进步学生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竺扬当时是宁波学联代主席,遂以宁波学联的名义发公函抗议,要求释放俞佩钦等人,并获得成功。从此,俞佩钦跟着竺扬一起干革命,直至牺牲时,两人都在一起。

    英雄墙上没有他的名字

    据竺扬回忆录记载,1927年5月,竺扬和俞佩钦以及其他党团的同志一起从宁波转移到武汉,住在江浙流亡同志招待所。俞佩钦和竺扬一起,参加了由张秋人(曾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1928年牺牲)主办的训练班。

    他们学习了一个月,“七·一五”事件爆发,汪精卫叛变革命,武汉形势险恶,大部分同志都转移撤离了。竺扬和俞佩钦去了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三师教导团当兵。当时教导团里有很多进步青年学生、工人和农民,虽然很多人都缺乏军事知识和武装设备,但大家凭着一腔热血凝聚在一起,战斗力还是很强。

    到教导团几天后,俞佩钦和竺扬一起,跟随部队从武汉到了南昌。南昌起义时,教导团还没有领到武器,大家都隐蔽在一所学校里。听到枪声响起,俞佩钦和战友们呐喊着冲出去,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竺松民告诉记者,为了寻访祖辈的战斗足迹,他曾多次到南昌寻访。2011年,他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的英雄墙上,看到有两个宁波人的名字——柴水香和裘古怀。90年前,参加南昌起义时有2万多人,但因为种种原因,只有800多人在英雄墙上留下了姓名。

    “我爷爷竺扬的名字没有刻上,因为这是烈士墙,我爷爷没有在战争年代牺牲。而俞佩钦的名字没有刻上,可能是因为牺牲太早,没有详细的记载。”竺松民说。

    烈士身份几十年后靠战友帮助认定

    1927年8月3日,南昌起义结束后,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南下广东。8月下旬,俞佩钦和战友们南下到会昌,起义部队攻打会昌城,在会昌城一条巷子里遭遇了激战。

    据竺扬回忆,那场战斗格外惨烈。子弹在身边乱飞,竺扬亲眼目睹俞佩钦中弹牺牲。竺扬的脚踝也被子弹击中负伤。

    英雄俞佩钦的故事到此戛然而止。因为竺扬自己也身受重伤,这之后竺扬并不知道俞佩钦的后事是如何处理的,又被安葬在哪里。不过战友牺牲在自己面前的景象,一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这以后,竺扬拖着残腿又随着部队南征广东汕头。部队被打散,最后竺扬被救回到宁波,继续从事党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竺扬又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事业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竺扬回到家乡奉化,想去看看老战友和他们的后人。竺扬发现,不少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都未被列入烈士名录,其中就有俞佩钦。

    “当时要证明是烈士,必须要2个人以上写证明才能认定。”竺松民说,他爷爷辗转又找到一位知情人,两人一起作证,最后经省政府批准,当时的奉化县民政部门收录俞佩钦为革命烈士。

    记者寻访

    位于奉化俞家阊(chāng)门的故居

    竺松民告诉记者,俞佩钦出生和居住的地方在奉化老城区,叫俞家阊门。冒着7月的酷暑,竺松民带着记者去寻访俞佩钦的故居。

    在奉化城西一片低矮的平房里,竺松民带着记者一路打听俞家阊门的具体位置。如今这里多是租住在此的外地人,很多人都不知这一带的老地名。辗转了半个多小时,我们终于在当地一位老奶奶的带领下找到了俞家阊门。门牌号为俞家阊门14号、15号,是一幢低矮的上下两层连排旧瓦房,全木结构,斑驳弯曲的老木柱、裸露的电线和房檐下交错的蛛网,很有年代感。问遍了俞家阊门的住客,大家都不知道俞佩钦的名字。

    今年69岁的林婉儿老人告诉记者,48年前她嫁到这里后,就一直生活在此,过去住在这个老屋的人都姓俞,后来很多俞姓人都搬离了老宅。对于一个叫俞佩钦的英雄,她只在老一辈口中听到好像有这么一个人,但具体的名字和事迹她都不太清楚。闲聊中,记者得知,老人的公公叫俞佩芬,从名字上看,与俞佩钦是一个辈分。她公公俞佩芬1914年出生,1961年去世。至于两人之间是否有亲属关系,当时她未曾在意,现在更不能确定了。

    英雄城里寻访英雄足迹

    英雄城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近日,记者专程前往南昌,寻访俞佩钦烈士战斗的足迹。八一广场、八一学校、八一大道、八一公园……如今的南昌城里有太多以“八一”命名的地方,“八一”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最骄傲的符号,融入了普通市民的生活当中。

    7月的南昌酷热难耐,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90周年庆典,南昌多处与起义有关的纪念馆和旧址,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最后的维修改造,将于今年8月1日以全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

    根据史料记载,俞佩钦所在的二十军三师教导团,90年前驻扎的地方是南昌的大营房。随着城市的扩容,如今南昌城的版图已经扩大了很多倍,记者在南昌多方寻找,终于确认,当年的大营房就在八一广场一带。

    南昌八一广场位于南昌中心城区,广场巍然矗立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是城市的地标。记者在现场看到,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建军90周年庆典,这里也在进行整修。广场核心区连同起义纪念碑一起,都被围挡起来。

    南昌八一广场一带,过去是南昌城的东大门顺化门。顺化门外的大营房,就驻扎着二十军教导团,与敌七十九团为邻。据史料记载,1927年8月1日凌晨2点,起义指挥部一声令下,教导团兵分两路向大营房敌七十九团、老营房敌八十团进攻。战斗持续到拂晓,敌七十九团、八十团整团守军被全部歼灭,缴获的各种枪械堆得像座小山。

    如今八一广场周边车水马龙,是南昌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难以想象在90年前,俞佩钦和战友们,曾在这里度过了怎样的不眠之夜。

    竺松民说,俞佩钦被收录为革命烈士,他爷爷竺扬希望在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通知其家人。因为俞佩钦在奉化没有直系亲属,竺扬找到了当时在宁波市公安局工作的俞佩钦的外甥,将此消息告诉了对方。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试图多方寻找俞佩钦的亲属,但因为年代久远且缺乏有价值的线索,都没有成功。

    对于这位英雄,我们没有他的照片,不知道他高矮胖瘦,更不知道他埋骨何处。但我们相信,俞佩钦的故事会一直感染着我们,并激励我们前行。

    记者 孙美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