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建军九十周年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是一个兵

杨培忠向记者介绍当年的战斗情况
徐佩君在老兵经历分享会上
李春林工作照

    徐佩君

    巾帼“接力”须眉 一家六口三人从军

    年龄:56岁

    关键词:军旅家庭、卫生兵、白衣天使

    徐佩君,不久前从北仑区中医院退休。她出生于北仑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这也是一个军旅家庭,家中有三人从军,父亲、哥哥和她。

    哥哥牺牲,妹妹“接力”进军营

    徐佩君上有一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父亲徐中根1950年带头响应征兵号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退伍后,放弃了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返乡当农民。母亲徐瑞娣是一名教师。一家人生活清苦,但和睦幸福。

    说起徐佩君的从军经历,难免勾起一段伤心往事。多年来,一个高大魁梧的身影在她的内心永驻。1977年,哥哥徐军应征入伍,服役于江苏省苏州市83114部队,曾参加1978年的太湖围堤工程,并在艰苦奋斗中,立下了三等功。1979年初春,徐军在高平战役中壮烈牺牲。一直到当年的清明节,一家人才得知消息。母亲徐瑞娣听闻噩耗,昏迷了20多天。

    “我不敢相信,当初跟哥哥在大碶车站的一别,竟是永别。”徐佩君说,那一年她在高考中失利,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而在经历丧子之痛后,父亲徐中根于1979年8月写信给部队,毅然决然地将唯一的女儿徐佩君也送去部队当兵。

    1980年1月,部队派人到北仑接徐佩君去了广西柳州。当时,母亲徐瑞娣依然躺在床上精神不济,小弟不忍与姐姐分开,一路偷偷尾随到大碶车站,为她送别。多年后聊起自己的名字,徐佩君才知道,原来忠厚爱国的父亲一直都有这个准备,哥哥单名“军”,而她是“佩君”(北仑方言与“备军”谐音)。

    从卫生兵到白衣天使

    进入军营后,徐佩君以父亲、兄长为榜样,刻苦学习,力求上进。她曾担任新兵连9班的班长,后被选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八医院担任卫生兵。

    在医院的三年里,她不断努力,最终考上了广州军医大学。然而此时,家中再发变故,徐佩君疼爱的小弟因病早逝。为了年迈的父母,为了家,她放弃了读书深造的机会,回到了宁波。

    回到家乡后,徐佩君没有放弃学习提升的任何机会,最终又考上了宁波卫校,成为一名“白衣天使”。1994年,父亲徐中根因病过世,弥留之际,心中放不下早逝的哥哥。

    徐佩君在部队里待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军经历以及家人的榜样,给她烙下了贯穿一生的为人准则。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或许是骨子里有着父亲的血脉,内心怀着对哥哥的无比崇敬,她对部队里的一切都接受得特别自然。在部队期间,思想上也发生很多重大转变。

    “在部队里,你能很明显感受到,大家的个人意识淡薄,争着抢着为别人多做一些。”徐佩君说,这种做事习惯一直都跟着自己。

    在北仑中医院工作期间,徐佩君凭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晋升为主管护士。在工作中,无论碰到什么困难,她都会提醒自己,不能让父母失了面子,不能给从军经历抹黑。所以,她要求自己在业务上一定要做好,即便再苦再累,对病人的态度也一定要好。

    “听到过最感动的话是:佩君呐,看到你,我的病就能好一大半了。”徐佩君说,工作大半辈子,自己没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能得到那么多病人真心诚意的肯定,就足够了。

    一家6口人,3个有当兵经历,哥哥还因此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徐佩君深爱着家人,也为此感到骄傲。说到动情处,徐佩君甚至需要停下来,平复自己的情绪。她一直觉得“时间绝不会带走对亲人的思念,我们徐家的忠厚血脉也将一直传承下去……”

    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陈红

    李春林

    入伍20年,出警5000余次 堪称消防全能王

    年龄:41岁

    关键词:“技术控”、多面手、不折不扣的“兵王”

    扛起水枪,他是消防员;拿起扳手,他是机修师。在鄞州消防大队,老兵李春林是近乎传奇的人物——入伍20年,他各项全能,荣誉满身,是不折不扣的“兵王”。

    李春林说,当兵并不是他儿时的梦想,但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自豪,他是一名消防兵。

    曾参加汶川抗震救灾

    今年41岁的李春林,出生在安徽铜陵。中专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企工作。这在当时是一个让家人感到荣耀的“饭碗”,但好景不长,企业转制,他不得不面临抉择。带他的师父给他指了一条路:“你可以去参军啊,看你精力好,脑子活,又踏实肯干,在部队里好好干,一定能干出名堂。”

    这句话,指明了李春林人生的方向。1997年,他入伍参军,加入了武警部队,成为一名消防兵。穿上战斗服,背上空气呼吸器,扛起水枪,年轻的李春林开始了新的征程。火灾、爆炸、坍塌、泄漏、车祸、溺水、坠崖……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救灾现场。

    李春林仍记得第一次出警的情形。“在鄞州东岙村附近有个斜坡,一辆汽车起火,我把遇难的人扒了出来。”他说,现场很惨烈,接下来的一个星期,他吃什么都没胃口,尤其是看到荤菜就觉得腥膻。

    还有一次,也是一起车祸。李春林握着被困人的手,和他聊天谈心,让他别昏睡过去。但救援实在艰难,最后,被困者的声音慢慢弱了,手垂了下去,怎么也摇不醒。就这样,在他的眼皮底下,一条生命流逝了,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至今仍萦绕在他的心头。

    “在火场,晚1秒钟可能就出不去;在车祸中,0.1秒的疏忽,就可能车毁人亡。”这么多年下来,作为老兵的李春林,可以说是见惯了生死,“有遗憾,也有欣慰,生命真的很渺小,有时候很无助,但要相信奇迹,相信坚持的力量。”

    2008年“5·12”汶川抗震救灾,李春林主动请缨赶赴现场。为了不给遇险群众造成第二次伤害,他没有使用破拆工具,而是用手刨。手磨破了,脚起泡了,战斗服湿透了……在汶川的14天里,他先后救出1人,搜出遗体12具,为群众抢救物资价值达百万余元,后被荣记个人三等功。

    他说,作为老兵要作出表率

    “以前年轻,我是个急躁性格,有干不完的劲。现在,多年的救援经历,使我性格变得沉稳多了。”李春林说,这些年他的性格成熟不少。有的战友走了,有的新兵来了,他有必要作出表率来,比他们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才不失为一个老兵。

    读中专时,李春林学的是机械专业,入伍后,这些基本功让他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他把车辆、器械保养、焊接、维修等“苦差事”揽在自己身上,成了战友们眼里的“技术控”。他的发明在消防部队已是大名鼎鼎:空气呼吸器后场接收装置、消防员个人安全绳包、高层供水水带挂钩……

    炊事员、战斗员、班长、驾驶员、文书、装备技师、执勤中队长助理,这些职务李春林几乎都担任过了。说起李春林,宁波消防支队无人不晓,大家开玩笑说:“他上车能驾驶,下车能灭火,回队能修车,进办公室会当秘书,整个支队,就这么一个全能王!”

    这些“大满贯”对很多人来说只可仰望,李春林是如何炼成的呢?李春林对此看得很淡:“只要专心,爱琢磨,肯动手,多请教,哪有不会的呢?”他多次说,生命宝贵,时间苦短,这些都倒逼着他更耐心,更冷静,更不惧一切,更奋力争取。

    如今,李春林担任鄞州消防大队鄞州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出警5000多次,救援群众300多人,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5次,连续15年被评为优秀士兵,2016年获得公安部消防局士官优秀人才一等奖。今年初,他曾面临是去是留的抉择,但最后,他还是决定留下来:“这身橙衣已经融在我的血液里,我仍将出现在下一个需要我的战场。”记者 马涛 通讯员 黎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