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旭 |
 |
刘月富(左二) |
胡 旭 从“地下尖兵”到供水老兵 “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 年龄:40岁 关键词:敬业、专注、供水老兵 胡旭1997年入伍在海军某部服役,整天跟管线打交道,是“地下尖兵”。2000年退伍后来到城乡供水战线,参与城市“一户一表”和“二次供水工程”建设。胡旭全身心投入,成为供水线上的一名老兵和急先锋。 总是第一个到场最后一个离开 胡旭是地地道道的宁波人,父亲是军人,长期在外地,是母亲把他养大。长辈们一直教育他“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他牢牢记在心里。 1997年,胡旭参军入伍,笫二年入党,2000年退伍。刚到市自来水公司,他就跟着师傅参与居民区的“一户一表”改造,一干就是5年。 2011年,宁波市政府决定用3年时间,对中心城区的2331幢中高层居民住宅的二次供水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逐步实现居民住宅水质与出厂水质保持同一水平。这年10月,胡旭被调到二次供水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施工一线管理。 为了减少供水改造对居民的影响,胡旭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带领施工队员加班加点,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每天坚持第一个来到施工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海葵”台风来袭时,不少小区地下泵房进水,影响供水安全。当时,华泰银座、甬港豪庭两个中高层小区地下室全部被淹没,胡旭迅速组织技术人员与物业一起安装临时供水设备,直到晚上11点多,供水系统正常运行,他才离开现场。 供水改造挨家挨户上门协调 每次新工程一开始,胡旭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为此,他每天10多个小时在现场跟踪掌握施工情况,对于每一个施工环节都谨慎对待,严格把关。 施工期间,最棘手的问题不是施工难度大,而是部分居民怕新管线会影响房屋整体美观而不愿接受改造。在朱雀宝泰花园,为赢得住户支持改造,胡旭顶着巨大的压力,深入现场,与同事们反复研究调整改造方案。 同时,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他积极与该小区所在社区、街道以及小区物业联系,召开协调会,与居民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挨家挨户上门协调。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遍遍讲解,不厌其烦,终于说服居民。 施工停水,他做起了“送水工” 在中高层住宅二次供水改造施工过程中,停水不可避免。为了不影响居民正常生活,胡旭特意在施工前对改造小区进行停水时要储水的宣传,同时在改造小区附近设置取水点供居民使用。 城市广场改造时,胡旭发现高层住户中有好几户老人没有提前储水,他便主动当起老人们的“送水工”,进进出出一桶一桶地拎,一趟一趟地送。得知部分居民因停水而影响了做饭,他还特意将热腾腾的饭菜送上门。 在白云山庄高层住宅供水设施改造中, 开始时许多居民不理解,胡旭就上门苦口婆心地宣讲,还请来技术人员一户一户设计图纸,并同居委会一起发动党员带头,将改造好的当样板房让居民参观。这样有力地推进了二次供水设施改造。 眼下,胡旭又奋战在农村供水设施改造和市政配套输水管道更新工程建设第一线。“工作是快乐的,我会坚持把每一件事做得更好,这样人生才有意义和价值。”胡旭说。 记者 边城雨 通讯员 魏光华 刘月富 当兵13年,两次参与维和行动 “中国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会变” 年龄:36岁 关键词:利比里亚、维和行动 刘月富,大学毕业后就到宁波当兵,至今十三载。 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次维和经历:2008年,他曾赴海地参加维和行动,任维和警察防暴队队员兼英语翻译;2016年,他赴利比里亚参加维和行动,任维和警察防暴队后勤分队副书记、后勤官。 “我们是中国首支换防利比里亚首都的维和警察防暴队。对我们来说,既有彰显国力的荣耀,也有为国争光的压力。”刘月富说。 营区断水最长达一个月 回忆起在利比里亚维和的点点滴滴,给刘月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战友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营建,实现自我保障。 在抵达利比里亚后,身为后勤官的刘月富首先面对的是巨大的营建压力:营地四周没有围墙,仅有铁丝网防护,基本安全都得不到有效保障;营地的垃圾也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清理,臭气熏天;更糟糕的是,140人的队伍,营地只配备了120个床位,更别提其他配套设施。 在刘月富的工作笔记中,记录了这样一串数据:共协调专船3艘次,专机4架次,重型运输车100余次,先后8批次完成140名队员、49辆车、32个集装箱、37间集装箱房共30余万件物资归建。 基本营建完成后,刘月富和战友们还面临着生活中的诸多不期而至的意外。 利比里亚的一年只分为旱季和雨季。每年一到旱季,日常用水经常得不到保障。据刘月富回忆,最夸张的一次,营区断水长达一个月,他们只能每天开着水车找供水点去拉水。 营地距离供水点只有五六十公里路程,但路况奇差,开一趟就要花几个小时。常常是凌晨5点多出门取水,要等到中午12点左右才能回来。一天两趟车总共只能装40吨水,也只够维和官兵一天生活所用。 “这还算好的,用水紧张时,甚至连供水点也无法保障供应。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提前通知战友,当天不能洗衣服,而且所有人要集中在1小时内洗完澡。”刘月富说。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只能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在刘月富看来,“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中国军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都不会改变,这种精神也将使我终身受益”。 实现绿色蔬菜自给自足 受气候和土壤条件制约,利比里亚当地几乎不种植蔬菜。在刚到利比里亚的几个月里,刘月富和战友的餐桌上,仅有西蓝花、胡萝卜、洋葱、土豆等几个单调的蔬菜品种,其余的蔬菜即便有,也是晒干后研磨成粉,用来泡水喝。 长时间吃不到新鲜蔬菜,不少人都吃不下饭。为此,他们决定自己盖大棚种蔬菜。 试验阶段,他们每天都要跑去大棚钻研,而这些工作只能在完成正常的维和任务之外才能进行,因此加班加点到凌晨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小青菜、黄瓜、茄子、四季豆……渐渐地,营地食堂每周都会出现一到两次新鲜蔬菜。每到这一天,平时吃两碗饭的人,总能一口气吃上四碗饭;经常是盛饭回来,才发现蔬菜已经被分光了,就直接拿些菜汁淋在饭上,也吃得格外香甜。 实现绿色蔬菜自给自足,堪称非洲任务区的奇迹。 刘月富说,军营就像是所学校,他不仅在这里学到了军事知识,还学到了不少文化知识和社会技能。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陈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