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为病痛,小婷一直趴着,面对爱吃的冰淇淋也打不起精神。记者 崔引 摄 |
小婷的家不足10平方米, 没有厕所,烧饭在窗外 这篇文章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广大热心市民的关注:姑娘现状如何?病情是否得到控制?今后又有何打算……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当时姑娘的家人仅留下三条简单的信息:姑娘叫小婷(化名),15岁,老家在云南;小婷的家暂住在海曙区古林镇;还有一个手机号码。 昨天下午2点半,在古林镇俞家北街的河边,记者找到了小婷和她的妈妈袁女士。当时,小婷身上还穿着之前被送进医院时穿的衣服,坐在一辆小三轮车的围挡上,上半身半倚在车靠背上。 袁女士的一位朋友正在给小婷按摩肿胀的双腿。和纤细的手臂相比,小婷的双腿肿胀得相当厉害。 袁女士说,家里凌晨2点开始停电,靠河边坐着,稍微凉快些。 小婷的家就在俞家北街的一处出租房里,出租房在二楼,上楼的楼梯是用木板搭起来的,仅有一人宽;楼梯十分陡峭,从楼上下来,低头几乎看不到脚下的台阶。 这是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屋子,屋顶和门四周都塞着黑色或红色的绒布。从厂里赶回家的小婷父亲蔡先生说,这是为了防止夏天开空调,冷气从缝里渗出去。 屋里贴墙放着两张床,还有一个床头柜,没有其他家具;剩下的空间同时站三四个人就已经被挤满。 原先家里只有袁女士夫妻俩和小婷。小婷病情加重后,袁女士夫妻俩就把大儿子从云南老家叫过来,一家人四口挤在一起住。 窗台外摆着一个燃气灶,蔡先生说,平时烧饭就在窗外;至于上厕所,“就去附近的公共厕所”。 挂在墙上的空调,因为成色新,格外引人注目。“是好心人捐助的。”袁女士说。 见到哥哥开了空调,一直坐在床沿上不吭声的小婷冲着爸爸轻声说了一句:“把窗户关起来。”这也是她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唯一主动说的一句话。 这样一间屋子,月租150元。蔡先生说,他也觉得住在这里太拥挤,可租金便宜。 去过大医院,最终都只能把小婷带回家 小婷坐在床沿上,双手搭在腿上,半低着头,嘴里一直发出“嗯、嗯、嗯”的声音。袁女士说,这是因为她肚子实在胀得难受。 不一会儿,小婷眉头紧锁,把头埋在胸前,“嗯”的声音也比之前要重一些,还带着一些哭腔。“不要哭,不要哭。”蔡先生坐到小婷身边,抹去她眼角的泪水,又拍拍她的背,一脸无措。 唯一能够让小婷稍稍缓解痛苦的方式,就是坐到比床低一些的小凳子上,然后伏在床上。 这时,袁女士的朋友特地给小婷送来一盒冰淇淋。她说,上次听小婷提过,喜欢吃这个味道的冰淇淋。袁女士把一勺勺冰淇淋从小婷的手下递进去,小婷吃了,这也是她昨天第一次吃东西。 看到小婷如此痛苦,袁女士深深地叹了口气。 她告诉记者,小婷出生时没有太大的异常,只是比一般孩子要会哭闹一些,稍稍长大后,有些偏食,皮肤也要比一般孩子黄,“当时我和老公在老家种地,也没顾得上那么多。” 小婷的病第一次发作是在四五岁时,第二次发作是在四五年之后。袁女士说,当时也带小婷去云南昆明的大医院看过,“医院开过病危通知书”,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最终都只能把小婷带回家。 为了控制小婷的病情,袁女士说,也给小婷吃一种用于补血的保健品,一瓶就要300多元,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拮据,保健品也是吃吃停停。也是为了尽可能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袁女士决定离开老家外出打工。 袁女士说,外出打工期间,她每隔一段时间会打电话回家,但小婷从不主动提起自己的病情。直到去年回家过年,她发现小婷的身体状况大不如前,“消化不好,而且经常感冒”,于是她决定把小婷带到自己身边生活。 小婷最喜欢的是画画:“画画能赚钱吗?” 在去年3月来宁波之前,小婷已经在老家当地中学读了半年初一。 上学对于她来说,显然不是件高兴的事。因为身体的缘故,她从幼儿园开始就不受小朋友的欢迎,到了小学之后,更是被当作“透明人”。 来了宁波之后,小婷就再也不想去上学了。每天,父母去上班,她就一个人待在家里。 小婷是个特别爱干净的姑娘。刚来宁波时,身体还吃得消,她每天都先把父母换下的衣服洗完,把家里收拾干净之后,才开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她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画画。 袁女士拿出一摞小婷之前画的画,都是一些少女漫画,惟妙惟肖,其中一张是之前很火的电视剧《花千骨》的女主角。小婷从来没有专门学过画画,所有这些画,都是她先从手机上下载图片,然后照着画的。 据袁女士回忆,小婷从小就喜欢画画,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小婷还曾问过自己:“妈妈,画画能赚钱吗?” 袁女士说,当时自己跟小婷说的是“我们这种家庭,靠画画是赚不了钱的”,“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她就再也没有拿过画笔。现在想想,我当时的话,可能是伤了她的心。” 在袁女士的手机里,保存了很多拍小婷画画的小视频。在其中一段视频里,正在画画的小婷发现妈妈在偷拍自己,撅起嘴巴说:“你干嘛啦?”之后用手把脸挡住,形态跟一般撒娇的小孩无异。 看到这段视频,袁女士的脸上浮现出一丝笑意。 “哭着过也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 对于自己的病情,小婷早就在网上查得一清二楚。她曾经跟袁女士说:“哭着过也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这一度让有时抱怨命运不公的袁女士感到愧疚。 特别让袁女士感到痛心的是,小婷来宁波之后曾经问过自己一个问题:“妈妈,手机上真的能赚钱吗?” 袁女士目前在古林一家塑料公司上班,眼下是“旺季”,收入还算过得去,差不多一个月能赚3700元左右;丈夫蔡先生刚来宁波时在工地干活,如今在一家钢化厂上班。“那天去医院,看病就花了3000元,差不多抵她爸爸一个月的工资。”袁女士说。 再加上大儿子刚从学校毕业,一家四口“开销大”,“你看这空调几乎全天开着,光电费也挺厉害的”。 小婷以后该怎么办,终究是这个家庭无法回避的问题。一问到这个问题,袁女士和蔡先生都陷入沉默:很显然,针对这种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高昂的费用,也换不来确定的结果。 不过,在昨天晚上6点左右,记者再次电话联系上袁女士时,却得到消息:在热心网友的坚持下,小婷最终还是被120急救车送到鄞州人民医院。 袁女士说,小婷的状况跟之前差不多,没有恶化;他们现在先打算住院。 ■各方反馈 “当时我们连捐款箱也准备好了。”昨天傍晚,记者电话联系上邱巧静时,她已经连续上了十几个小时的班,声音都有些嘶哑,但提起这件事,语气中还是有些遗憾。 宁波晚报微信公号的文章发布后,也得到了不少热心网友的响应。网友“王海”说:“毕竟是活生生的一条人命啊,希望小编跟进一下,我们愿意捐款。”网友“我心依旧”说:“医治还有希望,回家只有绝望了,家人的心都碎了,希望媒体能帮帮他。” 记者的同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后,也引来不少爱心人士关注,有的表示愿意主动联系医院,也有的建议西医治疗费用昂贵,可以尝试通过中药来维持治疗。 记者还了解到,昨天腾讯大浙网还发起了为小婷捐款50万元的公益项目。 记者手记 大伙儿不辞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仅凭一个名字、一个地名和一个无人接听的手机号码,顶着午后的烈日,记者暴走一个多小时,多方询问村民、快递小哥,最终在派出所警务室的帮助下,找到了小婷的家。 与此同时,记者的同事不断通过网络搜集各方线索,找到了小婷父母的工作单位。 不仅是媒体,记者离开小婷家时,也在村中看到有热心网友赶到。 小婷是否接受治疗或者以何种方式接受治疗,最终的决定权在她的家人手上。那么,大伙儿不辞辛苦,究竟是为了什么? 或许,这只是宁波作为一座爱心城市的“基因”,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爱心已经内化成为一种“本能”。 也正因如此,包括媒体在内,很多人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不仅是为了给予小婷一家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为了延续和保护城市的这一份精神。 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