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阳散记

    □徐子鸣

    终于到了安阳,我入住市中心的安阳宾馆。说实话,专门来一趟这座位于河南省最北端的三线城市,还挺不容易的。但它毕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尤其有着殷墟和大运河永济渠两大世界文化遗产,不到此一游,心头总觉得存有一种遗憾。

    早起出门健身,慢跑到离宾馆不远的天宁寺。8月的阳光已经升起,映照得整个寺院轮廓分明。暗红色的围墙边全是在早锻炼的人们,有打拳的,有舞剑的,倒没见有跳广场舞的。沿着天宁寺转了一圈,规模并不大,唯有寺内的古塔造型颇为别致,我还是头一次见到。整体为砖木结构的塔身,坐落在2米多高的圆形莲花座上,上面五层由下往上逐层增大,呈伞状向外伸展,细瞧八面的砖雕上,还刻有栩栩如生的佛教故事。询问一位正在寺边散步的老伯,他认真地告诉说:这塔叫天宁寺塔,又称为文峰塔,是安阳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它由辽式塔身和藏式塔刹相结合,建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安阳曾发生过几次七级以上的地震,此塔都是屹立不倒,是很珍贵的文物呵!老伯还指点道,在塔内可攀登72个台阶到塔顶,能一览全城的风貌。但此时寺院还没到开放时间,塔门紧闭,我无缘眼福了。沿着解放路,走在安阳的街头,看到宽阔的道路上车辆并不拥堵,上班的人们步履也不显匆忙,路边早餐摊摆着粽子,个头足有半公斤以上……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子大概过得还是比较悠闲的。

    或许是安阳的用地并不紧张的缘故吧,我发现城里的几座博物馆四周都很空旷,前面都有开阔的广场,远望过去非常显眼。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我自摆了一个乌龙:因忙于拍摄广场上正逗玩鸽子的孩子,没有看清前面大理石基座上的馆名,走进馆内又没顺序参观,加上观众摩肩接踵,起初竟以为是到了殷墟博物苑。据介绍,2001年4月,安阳市政府启动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要求将文字博物馆建在安阳。建馆工程历时两年,于2009年11月16日正式开馆。整体建筑集殷商宫廷韵味与现代建筑风格于一体,给人以巍峨壮观、恢宏大气之感。一楼大厅也是馆序厅,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的理念,四周的浮雕分别展示了中国文字载体发展史、中国书法发展史,以及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少数民族文字大家庭的盛况。展厅则分为“字法自然”“甲骨纪事”“钟鼎千秋”“物以载文”“文字一统”“由隶到楷”“说字传义”等内容,以汉字为主干,少数民族文字为重要组成部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诠释了古汉字的结构特征和演化历程。对于我一个学汉语言文学的人来说,着实是上了一堂形象的汉字基础知识课。

    前往位于安阳西北郊小屯村的殷墟博物苑时,不知是司机从没走过这条路,还是一时糊涂了,明明景区就在前面,他开着车子愣是转不出去,最后硬是从一条茅草丛生的小路闯了出来。好不容易来到博物苑简单而朴实的栅栏门前,上面有“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匾额。进门迎面就是世界青铜器之最的后母戍鼎,当然原件已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了。这件殷墟王陵区出土的青铜礼器,高为1.33米,重达875公斤,造型庞大雄浑,纹饰精致细腻,其铸造方法之先进,当今的冶金专家都为之叹服,充分反映了商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民的创造能力。整个博物苑的展厅都设在地下,主要展品就是挖掘出来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其中的甲骨文,目前已从挖掘出来的约15万片甲骨中,共发现了4500个单字。这些文字都为当时占卜的记录,但所记录的内容却涉及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也使殷墟成为秦之前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我走马观花般地看完展品,只能是大致领略一番,要想深入探究殷商文化,那得有专家的水平了。

    在安阳城里晃悠了两天,也品尝了当地有名的小吃安阳血糕。它用荞麦面拌以猪血,再加上配料,蒸成条状的糕块。当地人都说营养丰富、酥香适口,我沾着蒜汁吃了后,觉得味道不对口味,尝过就作罢,想必这也是所谓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了吧。晚上买了张安阳地图,躺在床上慢慢查找还有什么地方可以一逛,忽然发现安阳河北岸注着小小的“袁林”两字,再仔细一查,乃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墓地,这在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很有点意外的欣喜了!隔天上午叫了辆出租车,起步价仅5元,到了目的地只付了7元钱。袁林又称袁公林,当地百姓叫袁坟,位于安阳洹上村东北角的太平庄,环境非常清幽。据史料记载,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他清末下野时曾隐居于洹上村,1916年6月6日病逝后,北洋政府按其“葬吾洹上”的遗愿,耗资73万银两,历时两年多,在此处建成了占地140亩的墓园。然而我从南到北走遍墓园,发觉整体的设计较为怪异和奇特,前半部分的照壁、牌坊、神道、亭碑,以及红墙绿瓦的享堂大院,都是仿照明清皇陵的格局,而后半部分的墓冢,包括大铁门、石供台等,皆是西洋建筑风格。有人说这是古今并用、中西合璧,既折射出袁世凯多变的身份,又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特征。我想如此的说法,实在也是后人的一种肆意附会,当初的设计者想必不会有今人的政治觉悟吧!1952年,毛泽东主席赴安阳视察,途中至袁公林参观时指出:袁公林虽是袁世凯的墓地,但还应该保存下来,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后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