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楠钊:

一针一线总关情

人 物
名片:
蒋楠钊,奉化江口人,红帮裁缝。曾在奉化县服装厂、奉化四季服装厂、宁波迷霞服装厂、宁波添宏服饰有限公司等服装厂工作,也曾到温州、盐城、广州、汕头等城市及劳务输出至摩洛哥做服装师傅。2009年,被评定为第三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帮裁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今年盛夏,见到了蒋楠钊,50多年的职业生涯让他的双眼炯炯有神,看上去精神矍铄,毫无古稀之年的样子。蒋楠钊说起西服工艺的九个势和十六条标准,如数家珍般娴熟。蒋楠钊从小出生在江口,那里是红帮裁缝的发祥地,如今他成为红帮裁缝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仿佛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

    陈峰 文/摄

    三年学徒

    打下扎实基础

    蒋楠钊,1947年出生在奉化江口。他从小耳濡目染红帮裁缝的荣耀事迹,很早就在心里萌发了学手艺的念头。16岁那年,他进了村里手工业联社下的服装社,跟着师傅王金定当了三年学徒。

    三年学徒,是蒋楠钊永远不会忘记的学习生涯,为了管住服装社的财产,他每天睡门板。冬天的时候,门板又冷又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蒋楠钊下定决心要将手艺学到手。每天一大早他便起床扫地、用炭生熨斗(那时的熨斗是用炭煨红的)、整理桌面等,不仅给师傅端茶搬凳,还要对客师(别人的师傅)同样唯唯诺诺,恭敬之极。这三年,蒋楠钊从师傅和客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技术,更养成了对工作细心和耐心的习惯。凡事分轻重缓急,不急不躁。

    1974年,28岁的蒋楠钊经过多年的磨炼逐渐在奉化县服装厂立足。厂里接到一笔大订单,是海员穿的西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厂里从上海淮海路春秋服装厂请来了两位服装师傅。蒋楠钊每天看着两位师傅下车间,按人体裁剪打样。那时候对缝纫工作,蒋楠钊已俨然是一把好手,但缺的是对各种体型个性化的裁剪手艺。上海师傅亲临坐镇,真是千载难逢的学习好机会。蒋楠钊想方设法接近师傅,但要命的是,师傅每到紧要关头,总要支使蒋楠钊去买香烟,等他香烟买回,一切尘埃落定,蒋楠钊想学的技艺一次次错过了。但他并不灰心,仍旧对两个师傅尊敬有加,慢慢地,两个师傅被他感动了,便手把手把裁剪西服最关键的技艺教授给他。

    为特殊顾客做一件满意的西服

    在奉化县服装厂工作9年后,蒋楠钊已经坐稳了大师傅的位子。1983年,奉化县服装厂的厂长调到奉化四季服装厂工作,把蒋楠钊也一起调过去当技术科长。两年后,蒋楠钊去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宁波迷霞服装厂做师傅。迷霞服装厂风头正健,几千几万套衣服的订单像雪花一样飞来,蒋楠钊负责制作样板,样板一旦打坏就意味着订单作废。头上时时像是悬着一把剑,蒋楠钊丝毫不敢轻视,学徒时训练出来的耐心和严谨用在打样上恰到好处。

    我怀着好奇问蒋楠钊,是否有过失手的时候?他说,从来没有,再难缠的样板也做得稳稳妥妥。我又问,入行以来,你到底打了多少样板?他说,那应该用万来计算,谁知道到底制作了多少样板?一天一只样板,入行50多年,算算有多少?说完,蒋楠钊自己先笑了起来,一旁的我被惊得目瞪口呆。

    有一年,蒋楠钊接待了一位特殊顾客。这位顾客遍访名师,要求做一套适合他穿的西服,已经试了三家均告失败,后经人介绍找到蒋楠钊。蒋楠钊只见这位顾客瘪胸凸肚驼背,几乎集中了所有最坏的体型。不过,这些难不倒蒋楠钊!瘪胸就将前胸裁合身,凸肚就将肚子裁出来,驼背的衣服需前短后长,用棉花把凹进的部分凸出来,试样后再一次改进……这位顾客终于拥有了第一件令他满意的西服,一下定做了三套。

    凭着过硬的技术,许多外省的厂家慕名邀请蒋楠钊去做师傅,上海、江苏、广东等地甚至远到摩洛哥,红帮裁缝的技术带到各地开花结果。

    蒋楠钊说,量身订制西服,先要量体、选择面料,然后划样、裁剪、缝纫、扎壳。先出毛壳,请顾客试穿,成为光壳后,再次试穿。有的需试样3至4次,试一次,修改一次,边试边改,直到满意为止。最后进入整烫、锁眼、钉扣。西服从衣片上打线钉标志算起到成衣,整个工序多达130余道。这些工序中的缝纫,除直向缝合用缝纫机外,其余都得用手工缝制。蒋楠钊还善于对体型有缺陷的顾客如斜肩、驼背、将军肚、体瘦等等,采取各种缝纫方法,使顾客穿上西服后,能掩盖缺陷,一展风采。

    红帮裁缝的独门技艺

    蒋楠钊32岁的时候开始带徒弟,徒弟是厂里招工进来的,一般一个师傅只能带一个,但蒋楠钊却带了三个,因为他名气大,另外两个学徒缠着他不放,蒋楠钊想起自己做学徒的生涯,也就不遗余力地倾囊相授了。

    在徒弟们看来,蒋楠钊浑身上下洋溢着红帮裁缝的独特魅力。红帮裁缝有四个功——刀功,手功、车功、烫功。刀功是指裁剪水平;手功是指在一些不能直接用缝纫机操作或用缝纫机操作达不到高质量要求的部位,运用手上工夫进行针缝,主要有扳、串、甩、锁、钉、撬、扎、打、包、拱、勾、撩、碰、搀等14种工艺手法;车功指操作缝纫机水平,要达到直、圆、不裂、不趋、不拱;烫功指在服装不同部位,运用推、归、拨、压、起水等不同手法的熨烫,使服装更适合体型,整齐而美观。蒋楠钊把这一切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徒弟们。

    蒋楠钊说,老一辈红帮裁缝留下了许多诀窍,比如九个势——胁势、胖势、窝势、凹势、翘势、剩势、圆势、弯势、戤势。如袖笼山头必须做到圆顺,袖子要做成有弯势,后背要有戤势使两手伸缩方便,子口要有窝势,不向外翘,前胸要有胖势,肩头要有剩势等。还有十六字标准——平、服、顺、直、圆、登、挺、满、薄、松、匀、软、活、轻、窝、戤。这些都是蒋楠钊的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现在蒋楠钊又一一把这些精华传授给了他的徒弟们。

    2001年,蒋楠钊收了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俞武军。这个徒弟悟性极好,深得蒋楠钊的喜欢,现开了一家私人定制西服制作工作室。俞武军在“红帮裁缝”的基础上,加入当下的流行元素,缝制新款西服,如今已名声在外,常有顾客找上门来定制西服。由于手艺精良,许多顾客都成了回头客。

    在传承中发扬光大

    说起红帮裁缝的由来,蒋楠钊娓娓道来。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引来了不少蓝眼睛、红头发的洋人,宁波人习惯上称洋人为“红毛人”。1915年10月,奉化县拥有裁缝两三千人,“红”字与奉化县的“奉”字发音的声韵相近,于是为“红毛人”做衣服的那一帮裁缝,被称为“红帮裁缝”。这是关于“红帮裁缝”起源的其中一种说法,现得到普遍认可。

    1916年,奉化人王才运以10万银元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上规模的“荣昌祥”呢绒西服店。一天,孙中山拿着一件日本陆军士官服走进王才运的店铺,王才运和其他师傅采纳西服的特点,吸收日本军服的外形,按孙先生的架势剪裁了国服,这是中国第一件中山装的由来。后来奉化人纷纷到上海学习西服制作技术,并在上海开设了420多家西服店,占当时上海西服店总数的60%多。奉化当仁不让成为红帮裁缝的主要发祥地,王才运的出生地江口更是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为孙中山先生以及党和国家四代领导人、外交人员等制作过精美绝伦的服装。回顾红帮裁缝的历史,他们创立了中国服装业的五个第一:制作了第一套中山服、第一套西服,开设了第一家服装店,设立了第一家服装学校,编撰了第一部服装专著。他们创业和创新的精神,已成为宁波创建中国服装之都的历史底蕴,有力地推动了欣欣向荣的当代服装业。20世纪50年代起,红帮裁缝涉足日本和东南亚,在近10年的专家评述和海内外媒体持续不断报道中,技艺和声誉得到进一步的扩散和传播。1997年8月,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命名奉化为“中国服装之乡”。

    68岁的时候,蒋楠钊正式退休了,但蒋楠钊退而不休,依旧有服装厂来请他去做师傅,蒋楠钊推辞不过就欣然接受。如今,蒋楠钊的关门弟子俞武军也准备收徒,要将红帮裁缝的技艺传承下去。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