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7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退休教师向本报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

连续89个月 每月捐款1000元

他平时很节省,骑的自行车已锈迹斑斑

石吉峰说,自己只是在能力范围内做了件小事。

    “石老师,你又来汇款啊!”8月3日一早,69岁的退休教师石吉峰一走进工商银行姜山支行,大堂的保安就和他打招呼。在柜台前坐下,工作人员也熟络地说:“石老师,你又来了啊?”

    石吉峰被银行工作人员记住的原因,不是他多有钱、汇款金额有多高,而是他的爱心和坚持。宁波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10年4月起,石吉峰每个月都向宁波晚报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捐款1000元,至今已经连续89个月,累计捐款8.9万元。

    “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

    退休前,石吉峰在姜山镇实验中学当科学老师。他是宁波晚报非常忠实的老读者。

    “那时候,我从新闻上看到,有个家长烧了一锅开水,放在地上,孩子一屁股坐到开水里,被烫伤了,很严重,家里却没钱给孩子治病。看得我真心疼啊!烫伤没钱医治的孩子实在太可怜了。新闻上说,在医院里,这样的孩子还有挺多,如果不及时救治,轻则留下难看的疤痕,严重的话会残疾甚至危及生命。救治的钱也不是很多,有时候几千块钱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石吉峰说,退休后,他一直想着,能不能做些有意义的事,这条新闻给了他一个启发。

    于是,他决定向宁波晚报和宁波市慈善总会联合发起的宁波晚报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捐款,出点力。他相信,晚报和市慈善总会一定会把钱用到实处,切实帮到有需要的孩子。

    石吉峰算了下,自己的退休工资还不错,妻子每月退休工资也有3000元左右,两口子平时开支不大,每个月拿出1000元基本没问题。“人总要做点有意义的事。和妻子商量后,她也很支持。”

    从2010年4月起,石吉峰每月都会到银行汇出1000元,履行他和那些素未谋面的孩子们的约定。时间长了,银行工作人员自然也都认识了这个不分寒暑,每个月骑着自行车前来捐款的老人。

    “刚开始的时候想过要每个月汇款吗?要坚持这么长时间吗?”记者问。

    “一开始就想好了,这是长久的事。对我们来说,每月捐1000元,不是特别大的数字,基本不会影响生活。可对孩子遇到意外的贫困家庭来说,1000元能帮上一把。坚持捐,能帮助更多孩子。”石吉峰说。

    “只要有能力,会一直给资金捐款”

    一开始,除了妻子外,石吉峰没告诉其他人给资金捐款的事。后来,陆陆续续有人知道了。

    有人为他点赞,也有人说他傻。一次,亲戚说起旁人在背后对石吉峰的议论,说他太傻了,比他有钱的人那么多,他去捐什么款呀?石吉峰说,刚听到这些议论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后来就想开了,自己认定这是件有意义的事,妻子又支持,这就够了。

    的确,在外人看来,石吉峰是有些“傻”。家里两层楼的老房子建好很多年了,不时因为漏雨等问题需要翻修,有多余的钱,换新房子多好;两口子退休了,吃好点用好点,出去旅游多好;女儿在上海打拼,有多余的钱给女儿多好。

    “我始终觉得过生活,够基本的就可以了,没必要因为现在条件好了,就铺张浪费。”69岁了,石吉峰还是骑着一辆普通的自行车。车子骑了5年多了,车前梁上的气泡垫还没舍得拆,后座上的金属却已锈迹斑斑。石吉峰穿得很朴素,妻子平时也是生活俭朴,老两口每个月的生活费在2000元左右。翻修房子,有时更换家电,是他们日常消费的大头。他说:“只要还在能力范围之内,我会一直给这个资金汇款的。”

    “女儿也在我们影响下开始做慈善”

    石吉峰的独生女在上海工作生活,一开始,对父母捐款助人的事挺惊讶。

    “几年前,女儿在上海住院,我和妻子去照顾她。同病房的人经济很困难,我拿了500元给那个病友,让她买点好的吃。女儿问我,爸爸,你们平时这么省,为什么给不认识的人500元啊?”石吉峰一直记得,女儿当时惊讶的表情。

    “500块对我们不算多,那个病友这么困难,多少能帮到点。平时我们也在帮助人的。”石吉峰说,后来,他告诉了女儿长期给资金捐款的事。女儿很支持,说这样很好,很有意义。

    最让夫妻俩开心的是,女儿也在他们影响下开始做慈善,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身边的人。

    “有人觉得,把钱财交给子女很重要。我觉得,把好的精神留给下一代更重要。长期以来,女儿和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一个人是否真的有智慧,要看能否放下名利,能不能经常想到别人。”

    与记者告别前,石吉峰再三说:“我只是在能力范围内做了件小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说完,他蹬着自行车,消失在街角。

    新闻背景

    本报2009年创立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 目前还有15.6万元

    烫伤、跌倒、窒息、坠落、车祸……宁波市妇儿医院等医疗机构每天要接诊不少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仅承受着伤痛的折磨,其中不少还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中断住院治疗,留下后遗症,甚至再也没有醒来。他们的父母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折磨,却只能默默垂泪。

    为救助更多遭遇意外伤害的患儿,并规范民间募捐, 2009年3月,本报联合宁波市慈善总会设立了“宁波晚报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这是宁波当时唯一的儿童意外伤害救助资金。该资金的来源主要为媒体报道后爱心人士和企业等的捐款。捐赠人定向捐赠的善款,用于支付患儿的基本医疗费用。定向捐赠多余的金额,转入专项资金,救助其他患儿。救助对象是14周岁以下、在宁波市范围内发生意外伤害的贫困患儿(户籍不限),宁波本市范围内的贫困患儿。

    昨天下午,宁波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长期以来,不少市民默默地给资金捐款。8年来,资金帮助过不少因意外伤害而急需救助的儿童。

    记者在宁波市慈善总会的台账记录上看到了该资金的一连串使用情况。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资金成立以来,运作正常,到昨天为止,资金还有15.6万元。

    如果你身边有孩子因意外伤害需要得到资金的帮助,可以拨打本报热线87777777反映情况。本报和宁波市慈善总会在仔细核对事实后,将把爱心款捐给最需要帮助的孩子。

    记者 王颖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