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色古香的钩金楼。 胡白水 摄 |
□胡白水 从巾子山巅拾级而下,在东南边半山腰的城垣雉堞处,新开有一道小门。进入这道小门就来到了现在新建的钩金楼。这钩金楼的旧址就是过去的钩金塘。 据乾隆《镇海县志》记载,以前,在巾子和招宝两山之间建有一条海塘,叫涨沙塘。因此塘很短,长约五十米,有点像狗脖子,所以邑人多叫它狗颈塘。狗颈塘因年久失修,塘址多被泥沙湮没,潮浪即可由此直接注入城濠,成为险要之关。清乾隆五年(1740),邑令杨玉生用块石附泥修筑此塘,工程卑薄。在乾隆十二年(1747)七月,“潮乘飓涌,土石冲没”。当时的邑令王梦弼(1688-1755)议仿鱼鳞塘制,用大条石十六层,内铺底并镶块石,后筑土戗,盖顶两层;石塘一律丁砌,余皆丁顺间砌,逐层陂陀收分至顶;计塘长十六丈,塘面通宽一丈一尺,于次年完工。当时浙江巡抚方观承(1698-1768)巡视后,尚虑其险,又捐帮土戗五尺及钉底桩、砌坦水以护塘根,使塘更为坚固。这位方巡抚,对重建后的狗颈塘颇感满意,于是雅心涌起,将塘名以狗颈塘的谐音,雅化为钩金塘,并题字镌刻在巾子山东面的岩壁上。此摩崖石刻至今尚存,乘车经过就能看到。钩金塘与巾子山西面雄伟漫长的后海塘相比较明显短小,所以也有人叫它为小海塘。这条钩金塘修建后,确保了古城镇海的平安,尚未见到对它有何大损以及大修的记载。如果果真如此,那么我儿时上巾子山玩,看到的已是荆棘丛生、依然是惊涛拍打的钩金塘,可能就是这条乾隆年间由王梦弼主持修筑的钩金塘。 写到这里,由情所牵,我不得不插述一下镇海古代历史上的著名县令王梦弼。这位出生于河南商丘的王县令,自清乾隆十一年(1746)任镇海知县到十六年(1752)调任姚州知州的七年任期内,恪尽职守,殚精竭虑,在镇海有显著政绩。在他成功地完成了钩金塘修筑工程后,又马不停蹄地于乾隆十三年(1748)开始了为期三年多的后海塘的重大改造工程。我们现在看到的东起巾子山麓,西北至俞范嘉燮亭,全长4800米的双层石塘,及东段1300米“上城下塘”的“城塘合一”,就是他那时完成的。在此前后,他还完成了石江、汇头、善庆、龙山、利济等海塘建筑或修筑,确保了一方平安。在他修筑钩金塘和后海塘的百忙之中,还不辞辛劳地主持纂修了《镇海县志》,历时六年成书,史称“乾隆《镇海县志》”。据我所知,这是镇海置县,包括以前的定海县以来的第一部县志,其贡献是开创性的,至今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乾隆十六年(1751),在他全力投入的后海塘修筑工程将完未完的紧要关头,镇海发生了大旱。在该年6月至9月的四个月时间里,镇海“不雨干旱”,受灾田禾十分之七。在此节骨眼上,他果断地实施了出粮平粜、施粥赈灾、减免秋粮等有力措施,带领全县渡过了难关,百姓深为感激。据说在他离任后的好长一段时期里,镇海百姓的家里一直供奉着他的画像,真是“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钩金塘的修建,有效地阻挡了海潮的浸袭,为镇海百姓带来了安居乐业的平安环境,功莫大焉。但是,钩金塘却挡不住英国侵略者的野性,反而成了侵略者进攻镇海的跳板,这是钩金塘的修建者们万万没有料想到的。 就在钩金塘修建后不到百年,即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并很快于第二年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将战火蔓延到了浙东门户甬江口的镇海。裕谦(1793—1841)以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高位重权,来到镇海前线,督办抗战军务。在裕谦的请求下,道光皇帝又把在广州发动震惊世界的“虎门销烟”反而遭革职被贬等待发配的林则徐(1785-1850),以戴罪之身到镇海协办军务。这位创造了世界销烟史上不朽奇迹的林则徐,置个人荣辱于度外,一心扑在抗战军务上,曾“四上招宝山,五登金鸡山”察看地形,谋划防御方案。他着重叮嘱裕谦等军政大员:必须派重兵严守钩金塘,以防列强偷袭登陆。可是,裕谦及这帮军政大员,不知是对林则徐的叮嘱不以为然,还是因军政事务繁忙而疏忽,抑或是参谋、秘书没有提醒,反正没有派兵防守钩金塘,其结果恰恰被此时已在发配新疆路上的林则徐所预料到,从而直接导致了招宝山被攻占,镇海县城被攻破。后来,英侵略者还循甬江长驱直入宁波府城。所以我想,后来裕谦投池殉职、县丞李丹崖上吊自杀,固然有他们不成功便成仁的忠君保国一面,也不能排除他们还有悔恨交加、引咎自责的另一面。 随着大自然那沧海桑田的变迁和围海造田建设镇海港区工程的开展,钩金塘外面的海涂泥沙淤积迅速加厚,其原先的防潮防汛作用日益减退,直至消失。钩金塘终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完成了海塘作用而非常可惜地被拆除了,并在其废址上开辟了镇海城区到镇海港区的汽车通道。2008年,有关方面又明智地在原来钩金塘的旧址上,建筑了城垣式旱桥一座和钩金楼一幢。 新建的城垣式旱桥,长80米,基部宽17.4米。旱桥下部开有一主两副的三道拱式城门,主门居中,门洞高6.3米、宽9米,为双向机动车道;副门两道位于两侧,门洞高3.6米、宽4米,为单向非机动车道。钩金楼建在旱桥上面,楼宽为五开间17.4米、深7米、高10米,为仿清式双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22平方米,上悬“钩金楼”匾额,楼名源自钩金塘名。城垣式旱桥和钩金楼的新建,不但增加了招宝山景区的景点,沟通了招宝山、巾子山和后海塘的游览步道,扩大了招宝山景区的范围,而且它们的古朴典雅和壮丽美观,还增添了古城镇海的雄伟新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