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饭后,李爱军和母亲翻看《宁波晚报》上相关报道。记者 崔引 摄 |
“自从《宁波晚报》报道了我和母亲的故事后,这20多天里,我不知道接了多少记者的电话,接受了多少采访,晚报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昨天中午,李爱军告诉记者。 两年,700多天,47岁的李爱军用不重样的晚餐“告诉”88岁的母亲:“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7月26日,本报报道了李爱军把老母亲从河南接到宁波照顾的故事,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老母亲翻着晚报笑得很开心 李爱军说,晚报的故事写得很生动温暖,照片也拍得特别好。 母亲第二天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照片,很开心,说要把报纸珍藏起来。这也是88岁的老人第一次上报纸,还在头版登了这么大的照片,里面又是一个整版。“我妈之前为我们几个子女放弃了工作机会,一直在家做家庭妇女,没想过自己还能上报纸。” 这张照片,家常又温暖,母子俩都笑得很开心,李爱军的母亲特别喜欢。昨天,本报摄影记者也把照片复制给了李爱军。李爱军打算晚些时候把这张珍贵的照片冲印出来放大挂在家里。这样,母亲每天看着会很更高兴。 “我一直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事,做了件天下儿女都应该做的事,没想到,晚报会用这么大的篇幅来报道我们母子俩。”更令李爱军始料未及的是,自从7月26日报道刊出起,他的电话就几乎变成了新闻热线,几乎每天都有不同地方的记者打电话约访。他说,这篇报道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和以前很不一样。 作为最早采访李爱军的记者,我知道,他是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稿件刊发前一晚深夜,他还在沟通可不可以不要发照片。稿件刊发后,当我告诉他澎湃新闻想来采访他,可不可以给对方联系方式时,李爱军还挺犹豫,说都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不值得大张旗鼓地报道。直到记者劝说他,也许能通过媒体的报道,可以影响更多人关爱父母,他认为在理,才欣然同意。 梨视频拍了整整一个白天 电话采访、微信联系、邮件沟通、来家里实地拍摄……李爱军说,澎湃新闻、都市快报、江苏卫视、湖南卫视等众多媒体的记者和自己联系。 当红的网络媒体梨视频在8月16日播出了李爱军母子的故事。 “两分钟的视频,拍了整整一个白天。从早上7点我晨练好去市场买菜开始拍,一直跟拍到晚上7点多吃好饭陪母亲聊天。”李爱军说,自己还是挺不适应记者采访的,但是也要为媒体人的敬业竖大拇指。 除了自采报道外,还有众多媒体转发、转载了相关报道。昨天,记者在百度输入关键词,跳出了75000条李爱军为老母亲做不重样晚餐的信息。人民日报微博、中央电视台、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新快报、辽宁卫视、网易、搜狐、腾讯爱奇艺等众多媒体都有相关报道。 以“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为宗旨的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也决定奖励李爱军5000元正能量奖金,为孝心点赞! “天天正能量”还特意为李爱军写了一段颁奖词:亲情是个纽带,他在这一端,母亲在另一端。它牵绊在日常陪伴里,飘荡在汤羹饭香里…… 李爱军说,这段时间,家里有各路媒体的人来采访,和母亲聊天,母亲特别开心。“今年春节以来,母亲不愿意出去走动了。白天,我去上班了,她一个人在家。我一下班,都会特意和母亲多聊聊,让她少一些孤独,也延缓语言功能退化。最近,很多记者来,母亲看到家里经常有客人,又有人和自己说话,格外高兴。”李爱军说,母亲听不太懂普通话,平时母子间交流也用河南土话。虽然母亲听不太明白记者们问什么,可有人来家里做客,热热闹闹的,母亲就开心了。 在电视、报纸上看到自己,母亲也总觉得新奇且很有兴趣。 苦练面点做给母亲吃 媒体近乎轰炸式的报道,让李爱军“红”了。网上有不计其数的人留言,为他点赞,说要跟他学习。 网友“暖心人”说:“万事孝第一,中华美德,天下子女都得学,向你学习”;网友“manly”说:“养育是父母的责任,孝是子女的义务!这是做人的立足之本”;网友"冷暖风”说:“主人公的一言一行,都是坚持!日子孝顺,妈妈幸福!”;网友“感悟”说:“给男主人一个大大的赞,连做女儿的都做不到,真是佩服佩服”。 “我一个老同学特地打电话来提醒我,让我不要飘飘然,这本来就是为人子女应该做的事。”李爱军说,老同学说得很对。 “上报纸也好,上电视也好,我希望过段时间,生活能回归原来的平静。当然,以后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给母亲做好每一餐饭,做不重样的晚餐,让她尽可能地过得开心、健康。”李爱军说,最近,三姐李艳芳也利用假期来到宁波,看望母亲。 “趁三姐在的这段时间,我在苦练做面点。母亲来之前,我很少做菜,面点更是很少做。母亲是河南人,更喜欢吃面粉类的食物。我三姐蒸的馒头、做的包子、做的各种河南手工面条确实好吃,我母亲很喜欢。我趁三姐在,多学点,等三姐回去了也可以做给母亲吃。” 李爱年说,如果通过媒体的报道,能影响到更多人更关心自己的父母,并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就觉得更有意义了。记者 王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