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落渊源

老鹰湾董家

    朱道初

    老鹰湾又名鹞鹰湾,是镇海庄市一个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光明村,主姓叶;董家也是个自然村,也隶属于光明村,主姓董。两村隔河相望,有座石桥沟通。当我带点奇怪的口气询问当地人,为什么要取名“老鹰湾”?回答稍有差异,有的说那里的河湾像老鹰的嘴巴,也有的说这个河湾呈现不规则形状,远望过去,似乎鹞鹰在展翅飞翔。解释虽然有异,但都与老鹰有关。

    老鹰湾村出文人。譬如从该村走出去的叶元章先生,他是位爱写文史评论的老作家,也是擅长旧体诗的老诗人,喜欢写旧体诗的后起之秀常常向他请教,他也乐于指点。他九十多岁了,是镇海中学的老校友。笔者与叶老相交二十余年,常有一些通信联系,屡闻他诉述乡愁:如说他的上代比较富裕,在老鹰湾老家有别墅一栋,内有座小花园等可人的设施。笔者后来居处离此不远,骑自行车也不用半个小时,就单独去走访了好几次。第一次去时,颇有惊艳之感,觉得最吸人眼球的是村边那条清澈的河流,它应该属于著名的中大河支脉,但它出人意表的开阔,水面有汪洋恣肆之感。站在岸边,欣赏驾驭两岸的石桥,平整如砥的河埠,临水的几棵古老树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不禁阵阵袭来,令人乐而忘返。

    不过待到后两次去,居民们已经陆续搬迁,只有两座洋房还在。

    董家村出巨商。董杏生,这位宁波帮的佼佼者真可谓名闻遐迩。董杏生生于1879年,卒于1954年,16岁赴沪习业于宝源洋行,三年后升为职员,不久被提拔为营业部主任,又三年,升为帮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自创“董杏生记号”,经营轮船及运输业务,兼营报关业务、进出口贸易、房地产,还经营保险箱业务,为上海滩商界所瞩目。有人说,做生意也跟做学问一样,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董杏生的生意愈做愈大,愈做愈顺。到1922年,他首创将运输车改装为公交车,开上海行驶公交车的先声。当然,董杏生也并非离群索居、漠不关心他人之人,他跟庄市、镇海、宁波出去的大小商人、学界人士都能相处融洽,互补扶助,例如在经营资金、货源交流等诸方面就曾得到叶澄衷老顺记号的支持和帮助;反过来,他自己也乐于协助宁波同乡,深得同乡的信赖,为此他多次被推举为上海总商会董事、宁波旅沪同乡会会董、镇海旅沪同志会干事长等。董杏生发迹以后,屡屡施惠乡里。

    一是办学。他在宣统元年(1909)创办“董氏轫初学堂”,此后他还全责负担该校常年费用,并且让一部分贫寒子弟免除全部书学费用,如此坚持长达30余年。笔者参观轫初学堂旧址时,好几位村民主动过来告诉我:附近不少人家父子两代均享受到了他的善行润泽。1921年,董杏生又与镇海同乡傅德慷、陈文鑑、陈珊泉等四人合资在慈济桥北创办“私立四义国民学校”,并存储基金一万元备用。

    二是办医院。1918年,他应宁波帮巨擘、庄市叶家叶雨庵之邀,合力在庄市创办同义医院(即今康宁医院),并且在1929年接任该医院全部事务。期间他认捐巨款,并且征募集资达十余万元,扩建新院舍,增添新病床,购置新设备,特别是洽商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征得其同意,敷设至该医院的电力线路,以激活医院的新设施新设备,庄市等沿电线集镇,也因此得以同享电器光明。人们有口皆碑:董杏生为家乡医院的建设奉献了大量的精力与物力。

    现在老鹰湾设有公交车的站点,地处庄市与贵驷之间。从车站下去到老鹰湾,先要经过董家村。董家村内有一条笔直而狭窄的道路,当地人称为小街,两边零零星星地散布着多家小商铺。如果你打听老鹰湾怎么走,居民会客气地回答你:沿街一直走下去,前面会遇到两条河,第一条河是横着的,你过桥后再往前走;第二条河是并行的,你走过桥就是老鹰湾了。笔者走到董家小街一半路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座洋式门楼,颇有点气派,跟普通民居民宅的门楣完全不一样。仔细端详,旁边有区文广局挂的牌子,大意说这是董杏生故居的门楼。进去一看,则找不到与此配套的建筑,原来董杏生在解放以后把自己的家产全部献了出来,自己一直住在上海,那些很气派的建筑陆陆续续改为普通的农家住宅了,惟独那座门楼还残存着,而且闪闪烁烁地透露出昔日曾经的辉煌。里人告诉笔者,一排几十米长的河岸埠头,原本也是董杏生家的私产,然后由桥脚到半条小街折转,这一大块约大半亩呈正方形的的区域,都是董杏生的房屋及其院子,而隔河对岸则是他创办的轫初学堂。

    叶元章先生在《最早的学校生活》中写道:“轫初学堂的所在地董家村,和我们叶家相距不过半里地,隔着一道河。”“它是旅沪巨商、村人董杏生先生捐资创建的。这所小学规模、设施和教学水平都相当不错。曾与庄市叶氏义庄的中兴小学、团桥的培玉小学齐名。”但他在谈到课程时称,“当时轫初学堂还没有摆脱私塾的影响,仍然提倡读古文”。元章先生此言值得商榷,“提倡读古文”并不一定不好,私塾也有合理的地方,适当学习旧日文言文启蒙教材应该也是有用的。笔者看到当年《申报》有关于轫初学堂的报道:“镇海县东管区老鹰湾董氏私立轫初学校系董杏荪(笔者按:董杏生字杏荪)君出资创办,延沈舜年君主持校务,教授训练,均极认真,故本学期学生竟达百人左右。”这对两村均不满百户的现状来说,入学率不可谓不高。距离不远的叶氏中兴学堂校长、前清举人谢觐黻也力主“把古训寓于新科学之间,借此来端正启蒙教育,保存国粹,不敢盲从时代的趋势”,该校高年级既开英语课,又开尺牍课,他在该校当校长十六年,深得社会各界和学生及其家长的好评,一些宁波帮巨擘写得一手好尺牍,正是重视文言文教学的结果。

    据叶元章先生追叙,老鹰湾与董家村之间除了河湾,还有一座古坟,俗称“苏家人坟头”。村中突兀地矗立坟墓甚至草苫棺材,这本是旧日农村乃至城镇的常见景象,实际上还有更不卫生的现象,如据《申报》报道:更早些时,老鹰湾与董家村之间“往来要道”上,还“时有无主棺木浮厝其间”,这些露天棺材不但气味难闻,而且“一至夏秋,易滋疫疠”。董杏荪目睹此景,主动呈请镇海县公署,他准备“出私资购置相当隙地一方,缭以短垣,将所有无主浮厝棺木迁入其中,恳予核准给示”。镇海县知事当即批示说:“查本邑浮厝棺木实为不良习惯,兹该公民自愿独立担任经费,将老鹰湾地方浮厝棺木购地迁入,嘉佩良深。除备案外,合行布告。为此示仰该村居民人等,毋得借端阻挠,致妨义举。嗣后该村附近一带不得再有棺木随地浮厝。如敢故违,定即分别究办。”后来这些露天棺材得到处理,两村卫生条件和习惯得到明显改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