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视听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片点击:《心理罪》

    郁妍捷

    捉住隐匿于孤岛上的吸血蝙蝠

    电影版《心理罪》的故事从一起杀人案开始:不久前才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老年男人被发现死在医院的病房内。特写镜头里,手术针穿过皮肉勾出一条缝合线来——法医乔兰一边专心致志继续切开尸体的胸腔,一边口述验尸的结果:“死者在深度麻醉中被开胸,所有脏器均被取出……”随着法医讲述的勘验情况,凶手行凶的画面不断被补充——在幽暗的场景中,模糊的身影与落入福尔马林的器官跟着“嗖嗖”的急促背景音乐交替呈现,没有一丝短暂的停顿。断裂式变化的分镜头造成一系列视觉上的冲击力和心理上的压迫感。

    影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基本沿用了原著《心理罪之画像》中“血之魅”描绘的相关内容,同时融合其他几部“心理罪”小说的精彩内容串连成新的故事线索,也创造了不少新的角色。尽管故事结构本身以及演员展现的人物气质已经和原著小说有了非常大的不同,但整体情节依旧紧紧围绕原书作者最擅长表述的“心理扭曲才是原罪”来展开:总有一些人,他们被心里的魔障笼罩,“挣不脱过去,怕极了以后,像个幽灵一样,徘徊在无尽的黑暗里”。就像电影结尾处那些隐匿于孤岛上的吸血蝙蝠,畏惧阳光,也见不得阳光,终日躲藏于黑暗的深处,小心翼翼不让别人发现。

    影片中天才青年方木,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物。电影一开场,镜头是随着飞在空中的“章鱼”小飞机一起,俯拍整个城市车水马龙的状态。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小飞机是方木的,他常常借助飞机的探头看着城市的地面,就好像他自己俯瞰着这座城市一般。我以为,这一从上而下看的动作更具有掌控的含义,很符合方木这个角色的特性。剧中的方木是一个很高傲的人物,他是幻海大学犯罪心理学权威乔教授的得意门生,他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洞察能力。他用心理侧写的方式帮助邰伟寻找罪犯,只是想深入最黑暗的地方看透人心。所谓“画人先画己”,然而方木却画不出自己,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剧情不止一次借用方木心爱之人陈希的劝告:“方木,你心里有一面玻璃,只要打碎了你就可以真正看到你自己了,其实很简单,动一动拳头就可以了。”可惜的是,直到陈希被杀害,方木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接受乔教授的催眠,正视自己不为人知的一面;才开始领悟邰伟说的“敬畏生命”的含义,重新振作起来。

    而刑警队长邰伟专业能力强大、嫉恶如仇,但性格暴躁。事实上,邰队长背负着深深的负罪感,他以为父亲的死是自己造成的,每到夜里往往在父亲被杀的噩梦中惊醒。他把搭档李一曼的死也归咎于自己,“‘慢半拍’,没能挺过来”——尽管用的是努力克制的平静语调,依然能从他那双含泪的眼睛里读出悲恸的情感来。其实在长期的压抑下,他的心理早已有了障碍。电影里,邰伟总爱对方木拳脚相加,而每一次动手的时候,正是方木看出邰伟内心脆弱不堪一面的时候,邰伟只是不肯承认内心另一个模样的自己而已。影片高潮部分,邰伟拿着酒去找方木谈心。喝醉了的邰伟向方木吐出了心声:“我当警察不是为了子承父业,我是为了我自己。”终于剖露出内心最大的秘密与创伤。

    类似推理影片的导演们大多钟情于刻画这种正面人物内心纠结的心理,这往往也是最能体现主题、拔高全片基调的重要手段。本片最大的看点除了方木为警方心理画像的过程,另一方面即在不断的本格推理中让我们感受到每个人物面对心里原罪的纠结,他们遇见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己,然后勇敢地面对面,并最终解决问题。

    □点击人 无 端

    在“悬疑”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著名侦探小说家雷米,本职是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教师,因精通犯罪心理学和刑侦学,创作了“心理罪”系列小说。雷米的佳作一直以经典文本的姿态矗立在无数推理迷们的心中。笔者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明明知道好的小说不一定能被改编拍摄成同等质量的电影,可还是会怀着满腔热情去看一下影片。

    和原著相比,影片《心理罪》无论是两个男主人公的个性脾气,还是剧情设计上的曲折内容,乃至反派作案的心理动因,都已不复旧貌。二度创作如果能够严格遵循逻辑严密的原则,让侦探严丝合缝地进行推理,最后成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观众也会认可。但电影《心理罪》却没能达到上述要求,反而令一部本来应该非常烧脑的片子沦为了无需观众思考、只要安心跟着主人公方木给出的结论看下去即可的电影。

    电影根据“心理罪”系列小说第一部《血之魅》改编而来,讲述心理犯罪学天才方木和刑警队长邰伟联手通过“心理画像”的侦破手段破解连环饮血案,挖出变态杀人凶手的过程。影片从一个叫周荣光的运动员在失踪五天后被发现的尸体展开,经法医鉴定,死者的大量血液已不在体内,反而在死者身上意外检测出一种奇异的造血因子。方木推断:凶手很可能是采取残忍的手段进行杀戮后,吸食了被害人的血液。而按照罪犯这种对于鲜血赤裸裸的执念来判断,那么他很可能还会继续作案。果然,不久之后,“人血牛奶”案件发生……于是方木再次给罪犯进行“心理侧写”。所谓的“心理测写”本是一种心理剖析方法,在刑侦学上,指根据犯罪现场所遗留的蛛丝马迹,结合作案手法、时间、地点、受害人的类型、数量等一系列因素,从而推断犯人性格特点、生活环境、职业可能、成长背景的侦破方法。这个方法在英剧《神探夏洛特》中有不少呈现,在英美等国的破案实践中也屡见成效。可惜当“心理测写”被呈现在我国的大银幕上后,观众看到的推理太过武断,现象和结论间的因果联系十分牵强。最主要,作为侦探片的欣赏者,我们本来能将自己代入到剧中的“探案者”身份里去,享受那种抽丝剥茧、和罪犯斗智斗勇的快感;然而,《心理罪》忽视了观众的心理感受。

    和很多推理影片一样,《心理罪》采用“双男主”结构。廖凡饰演资深刑警邰伟,几场打斗戏夺目耀眼,特别是邰伟和反派在船底夺枪那段,动作潇洒流畅,没有花拳绣腿,没有故弄玄虚,全是稳、准、狠的扎实功夫,值得称道。廖凡的文戏也很用心,眼角眉梢的微表情里别有深意,真不亏是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得过最佳男主角奖的演员。相形之下,饰演方木的李易峰虽能跟上廖凡的表演节奏,却无法顺利接下对手的“戏”。这令方木和邰伟的对手戏部分略显怪异,仿佛两人总是自说自话,彼此情感和内心的呼应很是欠缺。影片在人物设定上也有软肋:方木和邰伟是合作伙伴,可两人在剧中的前三分之一时间里几乎见面就掐,一言不合便剑拔弩张。直到方木的女友死去,邰伟略起了恻隐之心,两人才终于握手言和,开始同仇敌忾。两位女演员的表现也不太理想。万茜饰演的乔兰总是说着专业术语,然后进行解剖。演方木女友的陈希只要一和李易峰同框,就能莫名其妙地将《心理罪》从推理悬疑片转化为校园青春片。总之,女演员们美则美矣,可脸上乏“戏”。此外,影片还有个特点:节奏紧凑,高能桥段密集。这本来该算是一优点,可惜凡事过犹不及。说白了,悬念做不到错落有致、张弛有度,实际上就是没有节奏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