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人文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干亚群:

寻找一种回归故乡的方式

人物名片:
干亚群,经济学学士、公共管理硕士,现居余姚。1972年出生于余姚,热爱文字勤于笔耕,先后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多篇散文。从2011年开始,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日子的灯花》《给燕子留个门》《梯子的眼睛》和《指上的村庄》。不久前,《指上的村庄》再版发行。作品先后获得浙江省2012—2014年优秀文学作品奖,2015年度省重要期刊发表成果二等奖、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和三毛散文奖。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向外扩展,一些曾经的村庄和农田变成了马路和街道。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才发现,童年的记忆已渐行渐远。近几年,干亚群一直试图用文字再现记忆中的乡村,在这些记忆中的乡村里,有鲜活的人、灵动的物,还有那些被慢慢淡忘的风俗。不久前,她的散文集《指上的村庄》由宁波出版社再版发行,有人评价该书是在“寻找一种回归故乡的方式”。    记者 陈爱红

    A

    努力“穿皮鞋”的姑娘

    浙东姚北平原上的曹一村里,分布着大大小小如镜子般明亮的池塘,长满了翠竹的竹园是麻雀们的乐园,村头一望无垠的农田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农民……干亚群童年的时光,就在这个小村庄里慢慢地流淌而过。春天,蜜蜂在村庄的泥墙里安家;夏天,打谷场上飞舞着一群群蜻蜓;秋天,南飞的大雁在村子的上空掠过;冬天,村头的歪脖子老树在寒风中掉光了叶子……这一切在童年的干亚群眼里是那么有趣。

    农家孩子早当家,到了上学的年龄,每个孩子在学习之余都要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干亚群放学后要去割草,回家后帮母亲做饭。农忙时节,她和哥哥还要跟随父母一起到农田里种榨菜、摘棉花。暑假里,每当干亚群汗流浃背地从农田里回到家中时,邻居家一位考上了师范学院的姐姐,早已吃过晚饭悠闲地在自家阳台上弹琴、看书。这个时候干亚群想到了自己的未来,她希望自己也能过上不受炎热之苦、蚊叮之罪的日子。母亲看穿了她的心思,对她说:“父母没本事,‘穿草鞋’还是‘穿皮鞋’就全看你自己了。”

    母亲的话给了干亚群学习的动力,她一心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读完了村小,她考进了镇上的初中。在初中,干亚群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数学成绩很差。初中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她的数学仅得了35分,但总成绩仍在班级里排第一名。干亚群进行了自我评估,认为这样的成绩是考不上师范学校的,于是她规定自己每天做十道数学题,一个月后,她发现数学原来也很有趣。期末考试时她的数学考出了全班最高分82.5分。初中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宁波卫校,终于实现了她“穿皮鞋”的愿望。

    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件令干亚群颇为自豪的事情。当在学习中感到孤独苦闷时,她给《初中生》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在杂志上刊登出来了,校教导主任看到后表扬了干亚群,还在晨练时把信的内容在全校师生面前读了出来,这大大鼓励了干亚群,在她年轻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B

    乡镇卫生院里的夜读

    1991年,从卫校毕业的干亚群被分配到余姚的三七市镇卫生院工作。小镇不大,有一条几分钟就能走完的老街,镇上唯一的公共场所,是医院旁边的一家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院。初到医院的干亚群人生地不熟,每晚只能待在一间十平方米的陋室里看医学书,或者一个人盯着一台十七寸的黑白电视机发呆。时间多得让人发慌,偶尔她会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到附近的水库边走走,或者到山脚旁的田埂上散散步,看满山疯长的杜鹃或听山涧中潺潺的流水声。

    在空闲时间里是不是该做点什么?干亚群想到了读书。她利用回老家余姚小曹娥镇转车的空隙,到县城的新华书店里去买书。那时书店的书还陈列在玻璃柜子里,需要营业员帮忙才能取出来看。有一次,因为营业员的误拿,干亚群买了一本《郁达夫散文集》,没想到读过这本书后她就喜欢上了郁达夫的文字,她喜欢他文字里的率真。

    白天要上班,晚上的时间却可以自由支配。干亚群规定自己每晚读两个小时的书,一灯如豆,一卷在手,孤独与苦闷在文字里烟消云散了。夜夜读书,在被书中文字触动的同时就有了自己动笔的冲动。她不仅写散文还写诗,写好后向报纸杂志投稿,很多时候手稿寄出去后都石沉大海。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干亚群在《余姚日报》看到了署有自己名字的短文《夜读》,文章的发表再次点燃了她的文学梦想。在收到稿费通知单后,她立即到新华书店去买了一本修辞方面的工具书。乡镇卫生院的时光是一段磨炼意志的时光,干亚群写了大量的散文,字里行间透露着青春的迷茫,也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一时期的文字见诸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上,记录了她成长的轨迹和对生活的感悟。在业余写作的同时,干亚群还用两年的时间通过自考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

    1996年,做了五年医生后,干亚群终于彻底成为一名文字工作者,她被调到余姚团市委做宣传工作。工作的岗位变了,但是夜读的习惯没有变。2003年,儿子的出生也没有让干亚群改变这个习惯。一直到今天,干亚群还坚持着这样的习惯:周一到周五晚上读两小时书,周六周日晚上写作。

    C

    乡村记忆里的动人故事

    儿子的童年是城市里的童年,而干亚群的童年,则是乡村里的童年。两个童年能穿越时空交汇,是因为儿子想听妈妈讲童年的故事。干亚群给儿子讲童年的故事,讲着讲着,讲出了一个村庄的记忆。

    儿子七八岁的时候,常常缠着干亚群问:“妈妈,你小时候是怎样的,说给我听听。”于是就有了童年里捉蜻蜓斗蛐蛐的回忆,给儿子讲完后,干亚群发现这些记忆片段本身就是很好的散文素材,她把它们整理成了一组文章——《童年的村庄》,经作家谢志强推荐,这组文章发表在《文学港》上,其中有几篇后来被《美文》《散文选刊》等杂志转载。

    《童年的村庄》组文是一个转折点,它们开启了干亚群关于乡村记忆的闸门。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村庄里的人与事似乎漂浮在干亚群的记忆表面,随便一抹,那些故事就鲜活地呈现出来了。后来写着写着,干亚群不再满足于人与动物、人与村庄的关系,她还写村里的民风民俗,写那些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的乡村手艺人。

    《给燕子留个门》《梯子的眼睛》和《指上的村庄》三本散文集打造了立体的乡村记忆。这是怎样的一个村庄?“我们的村庄浸润在水中,过的日子也如水样……村里有镜子一样的池塘,村外有星罗棋布的沟、渠,还有从村南一直到村北绕了一圈的河,像标点符号一样连接着一村人的生活。”“奶奶掸了掸围裙,她的小摇车开始嘤嘤嗡嗡。像是领唱,一会儿,隔壁张奶奶的纺车也哼起了歌……我觉得,小摇车像是村庄里的狗,有一只叫了,然后,像击鼓传花一样,全村的狗都响应了。”“油漆叔叔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漆画。他给婚床画上花鸟,花是连理花,一笔呵成;鸟是喜鹊,长着嘴巴,似乎正喳喳叫着。”“木匠双手握住推刨,用力向前一推,薄薄的刨花像一条绸带一样从刨子的嘴里吐出来,还发出欢快的哼哼声。”……这些关于村庄的记忆,也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走向城市的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手艺人的走乡串户,把姚北平原上的一个个村庄联系在了一起,一个个村庄又构成了小镇。干亚群关于乡村记忆的回忆和整理还在继续,她正在酝酿一本新的散文集《番茄红》,这本散文集关注的是她曾经在那里度过了5年青春岁月的小镇,她将以一个乡镇医生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小镇里风土人情的变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