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警营内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当益壮的警界“黄牛”

施百泉在查看电子案卷。

    他是一个扎根群众的人,面对群众求助,他伸出援助之手;他是一个执着坚守的人,面对棘手的案件,他追查到底;他是一个宽容仁厚的人,面对吸毒人员,他用心感化。他是施百泉,他来自余姚普通的农民家庭,只是一名普通的警察,只想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2003年,施百泉到余姚市公安局大隐派出所工作。在乡镇农村,接处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类治安纠纷,尽管都是民生小事,但关系着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调解工作不仅需要用心,更多的还要有耐心,为此施百泉的手机都是24小时畅通,从来不怕群众“打扰”。 多年来,他帮助辖区群众办理了一桩桩小事、化解了一件件家庭邻里纠纷,把辖区百姓的每一桩小事当成自家事,在群众与派出所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之桥。

    “以前破掉一起起案件,非常有成就感,而现在主要工作变成了管理吸毒人员戒毒治疗和禁毒宣传。”2010年2月,施百泉调入余姚市公安局禁毒大队,踏上禁毒新征程。最初他也有“不适感”,但凭着一名老警察的敬业精神和目睹了吸毒人员妻离子散的惨剧,最初的“不适感”很快消失了,施百泉深知自己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

    戒毒治疗点设在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时登记入册的吸毒人员将近300人,很多吸毒人员不能坚持连续3个月服药,为了及时监督他们按时到戒毒治疗点服药,能够近距离和他们谈心,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施百泉就把办公室搬到了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

    贵州人郭某是一名曾有过5年吸毒史的“瘾君子”,为了筹集毒资,郭某混迹于赌场,多次参与盗窃、诈赌等违法犯罪活动,郭某主动找到施百泉,请求帮他戒毒,为防止郭某复吸,施百泉主动联合社区干部和社区民警,一方面经常上门走访,与他谈心、拉家常,鼓励他与过去的“粉友”圈子彻底告别;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不忘上门慰问,让他切身感受温暖与关怀。如今的郭某不仅彻底告别了毒品,现在已经是舟山远洋捕捞队中的一员,开启了自己的新生活。

    为把禁毒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场所和进家庭“六进”主题宣传落到实处,施百泉坚持深入到社区居民家中、中小学校,向涉毒者家庭、青少年和城乡群众宣传毒品的危害,努力让“远离毒品,珍爱生命”成为全民意识和自觉行动。

    “吸毒人员常常都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需要毒资来购买毒品,做着盗窃电瓶车、扒窃、卖淫、甚至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是违法犯罪人员,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毒品的受害者,深受其害无法自拔。”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往往是吸毒人员戒毒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

    多年来,施百泉把自己的真情关爱都倾注给了众多吸毒人员,常年奔波在一线,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汗水,帮助吸毒人员开启新生活。

    张贻富  龚利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