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宁波工程学院大三学生王波在江西修水老家勇救溺水同学,不幸献出22岁年轻生命的消息,经本报率先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王波的事迹迅速传遍甬赣两地,读者在被王波舍己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真诚地向这位英雄致敬的同时,也为韶华早逝的生命扼腕痛惜。 最让读者揪心的是:水性很好的王波当天救起的同伴不只一个,而是3个,在救起滑入深水区的2名同学后,因体力不支,头次救第三名同学刘福华没有成功,靠在河边的石头上喘了几口气又一次潜入水中,在别人的帮助下第二次才把人救上来了,自己却因体力耗尽溺水身亡。危难时刻现真情,如果王波平时不是一个懂事、热心、仗义的人,在这种关键时刻不会作出如此果敢的选择。因此,他是我们身边平凡的英雄,也是了不起的英雄。 再从水上救生的专业角度来看,救生技术和水性好坏的关系其实并不很大。水上救生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救生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考试取得证书后才能上岗。面对溺水者,如果不能实施及时正确的救助,不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还会危及自己的生命。作为大学生的王波,可能既不熟悉、也不掌握水上救生的专业技术,但多少知道一些水上救生的危险与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王波坚持连救三人的行为更加令人钦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与能力去应对,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传递浓烈正能量的人,最值得我们洒下热泪。 但是,在我们向英雄表达由衷敬意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起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尤其是对王波的家庭来说,这将是他们今后永难弥合的伤痛。那么,为什么每年暑期溺水高发的态势没有被有效遏制?能不能采取一些根本的措施予以逆转?这亟需引起我们的深层思考。对这一事关与生命赛跑的问题,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学校、家庭等,都应该只争朝夕,有所作为。 在具体的对策上,除了目前学校、家庭在安全教育问题上要“严防死守”外,教育部门不妨通过考试这根强有力的“指挥棒”,从娃娃抓起,助孩子远离溺水。如将游泳、基本救生技能、安全教育列入必修课,并进入毕业、升学的测评序列。宁波多年前实施的中考游泳考试制度,综合效果就不容小觑,如果能将其“前置”到小学毕业生,效果或许会更佳。清华大学早有将游泳列为必修课的“老校规”,不久前加以恢复后好评如潮。 对孩子来说,这些兼具健身与技能训练的课程开始得越早,效果就越好。掌握这些技能以后,今后无论自救还是救人都有了一定的依托,发生悲剧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如果再加上相关各方强有力的安全教育与水域防护措施,就有望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这也是对英雄王波最好的告慰。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