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们和王老师在一起。 |
|
王老师在备课。(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今天我哭了两次:当站在台上,手捧鲜花时,我脑海中是与你们相处的点点滴滴,百感交集;回到教室后,当你们一个个高调表白‘王老师我爱你’时,我激动得不能自己……” 80后班主任王咪芳,现就职于惠贞书院,在她的微信朋友圈中,常常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大多是因为班级孩子们所作所为给她带来的那份感动,而最常晒的也是这些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历程。 1 十年班主任和孩子们同行共成长 王老师有13年教龄,是位数学老师,其中班主任就当了整整10年时间,她说:“当班主任的确很累,但开心的时候也很多,和学生相处时很多瞬间、很多片段让我很欣喜。” 2004年,王咪芳首次接任一个初二班级的班主任,“对刚上讲台的我来说,迫切想知道的是,班主任到底该怎样做?”她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前任班主任经验丰富且能力很强,这让初出茅庐的她感到很是惶恐,“但不久,我就明白至关重要的一点:在学校现成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班级组建下,班主任是一切班级相关事务的安排者、践行者!”王咪芳说。 在这样的理念下,她认为学生从早到晚、从学期始到学期终、从入校到毕业的种种学习、活动都是自己的责任,“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做起了‘小保姆’,照顾着这群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男少女们。” 两年下来,这个班级的成绩很优秀,可是在王咪芳的心里,却留下一些遗憾,“因为我找不到灵魂,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人生阅历有限,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我未能给他们搭建一个较高的认识平台。” 带着这些遗憾和思考,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她渐渐清晰:班主任不仅是安排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行者,班级的风格中必融入班主任的性格,在班级的活动中多看多思多参与,会收获各种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欣慰与喜悦。 2 一场篮球风波 成为自控教育好契机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冲动,怎么引导教育他们?“抓住一些契机是很重要的,可以通过一件事情,由点及面进行辐射教育!”她说。 王老师从班中学生的一场篮球风波说起。“当时一个班29个男生,有28个是篮球爱好者,每天放学后满操场都是本班的学生,迟迟不回家,怎么办?一个个约谈?傻了!严厉禁止他们留校打球?不可能有效!于是我和全班男生来个君子协定:允许打,但是下午5点15分后我不希望再看到你们在操场上,若有一个违反,全班男生连坐受罚。” 一段时间内,这个协定被执行得很好。但是有一次,她下午5点20分到操场去看,还有两个学生正玩得兴高采烈。这两个男生看到王老师后,拿起球就跑了。“我开始思量了,如果按协定,全班被停打球,必有抗议,而后又回归原初,不仅这个协定彻底作废,以后班令难行。” 于是,第二天,她向全班形容了那两个小子当时的狼狈样以及自己的困惑,发起讨论:该怎么做?效果意想不到,男生们客观真诚,犯事儿的自动交待错误,且自罚一周不碰篮球。 至此,这场篮球风波被控制了,而且带来了后续效益。在之后的班委竞选中,有学生就拿打篮球说事儿,提出要提高自控能力。在后来的家长会上,王咪芳和家长们分享了这件事,还将这件事写成文章发表在校报上,“学生们都看到了,又掀起了进一步的讨论,对这件事更有了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有收获,师生共同成长了!” 3 尊重孩子们的现在 敬畏他们的将来 在王老师的朋友圈里,常有大段的文字和精美的图:新生军训了、孩子们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了……她自豪地和朋友们分享着孩子们的每一步成长。 “尊重孩子们的现在,敬畏他们的将来。”这是王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孩子们在成长,在变化,他们的未来是无限可能的,也是充满无限希望的。” 她说在自己的眼中,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其可爱的一面,有了这美好的“先入为主”,就有了良好的开始,“这可爱的一面,可以是品学兼优、可以是热心为班、可以是面带微笑等等。我们由学生自身的优点出发,去挖掘其他的潜力,这也可以达到德育的高效。” 她说起以前班里的一个女生,“这个孩子品学兼优,就是过于胆小,说话声音像蚊子叫,在班里存在感也不强。”于是,王老师特意和女生的妈妈一起,向这个学生做了一项规定:每天到家在记事本上写上,上课举手几次,回答问题几次。 “这样就可以督促她提高在课堂上的存在感。然后我要求她组织一次班会活动,这次活动的效果不算好,但她完成了这样的体验,人的心理也能变强大些。果然,后来这小姑娘又参加了班委竞选且成功了,当了文艺委员,变得自信开朗多了!” “教育,得兼具热情、经验和智慧,人人都有自己的教育观,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尝到过成功的喜悦,曾有学生说遇到我是他们的幸运,我教会了他们很多。”她说,“可也有无奈的挫败,一些学生的心门锁得牢牢的,我还没找到钥匙,他们就毕业了。这也是我感觉最遗憾的一点。”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张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