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片: 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史》《享受图画书》《童年写作的重量》《儿童文学教程》《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等个人著作、教材等;选评有《方卫平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方卫平精选少年文学读本》《最佳幼儿文学读本》等;主编有“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等。 |
在6月举行的“浙江IP+宁波智造”——浙江儿童文学名家与宁波文创产业高峰论坛上,他以一首童诗《进城怎么走法》娓娓道来,言辞中流露的儿童意识、问题意识和人文情怀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听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揭晓,《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即刊出了他的评论文章,作为评奖委员会副主任的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儿童文学奖项,其目标不仅是评选出一批引人注目的获奖作品,更承担着经由这些作品的选择、呈示,为一个时代辨识并指出艺术的方向、划定并提供批评的标准的重大职责。” 他是方卫平,从宁波走出去的儿童文学理论家。他曾是宁波师范学院77级学生,毕业后在镇海骆驼中学任教,后到浙江师范大学读研并留校工作。他坚守儿童文学领域30多年,为建立一种批评的标准、洞察并引导特定时代里儿童文化的基本方向而努力。赵淑萍 A 从小痴迷儿童文学 在儿童文学界,方卫平的博闻强记是出了名的,同样,他对书籍、资料的收集、保存和爱惜也是有口皆碑。在他的书柜里,还珍藏着许多童年时的连环画出版品,其中有《三条石》《杨国福》《智取威虎山》等。小人书,大世界,这是他最早受到的文学、知识的启蒙,还有不少当年的文学作品《闪闪的红星》《渔岛怒潮》《向阳院的故事》《大肚子蝈蝈》等。对这些书,童年的他读了又读,读得痴迷。一次,邻居杨姓同学的父亲向他借《闪闪的红星》。后来,那位父亲来还书,告诉他,书读了两遍,且一脸的喜悦和兴奋。这时,他意识到,原来大人也喜欢看童书。是啊,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老少皆宜,这是他后来走上学术道路后越来越深的感悟。 虽说,他从1967年上小学到1977年高中毕业的十年,是特殊的十年,但是,他从来没有间断过阅读。阅读把他童年、少年的时光照亮了。从小,他就是一个早熟且有心的孩子,在任何环境中,他都能使自己安静下来,让自己向好的方向努力。 近年来,学术硕果累累的他,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在中小学课外语文读本、儿童文学读本的编选和图画书的研究上。也许,童年时连环画读本和文学作品的启蒙令他刻骨铭心。他希望鉴别、遴选最富有精神内涵的文学作品,引领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 B 学术梦想在甬江畔起航 1977年,方卫平从浙江炼油厂职工子弟学校毕业,正盘算如何收拾行装,到哪个山村水乡插队落户的时候,高考恢复了。他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参加。在“毫无准备,毫无压力,毫无期待”的情况下,他以所读中学唯一被录取的文科考生身份,进入了浙江师范学院宁波分校(即后来的宁波师范学院,后并入宁波大学)。当时,地处市郊三官堂的甬江畔的学校破败无比,十分简陋。然而,有学子回忆当年,说“这辈子虽然上的是三流大学,但碰到的都是一流的老师。”在方卫平的记忆里,也满装着当年老师们的音容笑貌和上课时的风采。 当时,他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之一。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视力急剧下降。他有些内向,有些腼腆,不像那些比较成熟的同学,经常跟老师去交流。有一次,陈象成老师专门托同学带信,让他去寝室聊聊。老师肯定了他的写作能力,鼓励他思考和选择大学期间学习的方向。后来,毕业后,陈老师还骑着自行车专门去骆驼看他。至今,方卫平还珍藏着陈老师送的散文集《拐枣集》。 大学一年级时,徐季子、李燃青等老师讲的文艺理论课,让方卫平陶醉不已。“徐先生授课思路开阔、大气磅礴,极富感染力;李先生授课学理严谨,思路绵密,引人入胜。”老师在课堂的魅力使得他对这门学科充满兴趣和好奇。那门课结束时,他考了96分的高分。他答题时,不囿于课堂笔记,而是现学现用,举例论证,让老师眼前一亮。这个成绩,使他觉得自己有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和思考的某种潜质。这门学科的思辨性、理论性,符合他喜爱理论思辨的性情。而且,这门学科纵贯古今、辐射中外,人类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人物、时间、作品等,都在它的论述和统摄之中。目标明确后,他浸淫于一系列哲学家、美学家、心理学家以及文论家的著作,也阅读了大量的学术性期刊和报纸。他喜欢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质朴清澈的文风,也特别喜欢李泽厚先生的思想和著作,《西方美学史》《批判哲学的批判》《美的历程》《美学论集》等著作让他读得爱不释手。文艺学、美学、哲学、心理学构成了他知识结构中的主要学科板块。 C 坚守儿童文学领域30多年 1982年初,方卫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镇海骆驼中学任教。勤奋、谦虚、敬业的他,给领导、同事和学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至今,他还和当年的一些同事、学生保持着联系。 那年春天,大学同班同学周耀明来看他。两人促膝长谈,直到东方欲晓。周耀明大学时代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方向是民间文学和儿童文学两个学科。他的《试论风俗》一文,已经引起当时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界的关注。在他的建议下,方卫平确定了此生的学术归宿——儿童文学。1984年,他报考浙江师范学院(1985年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的儿童文学研究生,在62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第一。 重回校园,坐在大学的图书馆,他发现了许多新的学说和观点。30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观察和思考,一直关注当下儿童文学思潮和现象,也一直地毯式地收集、阅读着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至今,已经出版个人学术著作20多本,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理论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的儿童文学基础教程既观照共性归纳又个性鲜明,影响一代学子。他的法国儿童文学研究开国内该领域学术新篇。”业内同行如此评价。对于儿童文学研究,他在传承中开拓。 浙师大儿童文化研究院在他的主持下,各项学术研究工作全面推进,成果迭出,声誉日隆。他的好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全日制学生还是在各种场合见过他的作家、学者、教师,都受到他的影响和鼓舞。在他们的印象里,方老师严谨、细致但又幽默、风趣。他是名副其实的劳模,经常写作、选编作品到深夜甚至凌晨一两点。在课堂上,讲到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他声情并茂、手舞足蹈。他做着系统的研究,高屋建瓴,但是,他也乐于做童书的导读、选编和畅销书的榜评这些工作。他谦逊温和,但又性情耿直,坚持着纯净的批评精神。“他有一种静谧的激情。”文学博士李红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