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龚马良:孝善传家,助家族走向兴旺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右三)接受捐款并为天港公益基金发起人、天港控股集团董事长龚浩强(左二)颁发证书。
龚马良作为主要资助者编撰了《龚氏宗谱》。

    采访地点约在华丽辉煌的天港禧悦酒店大堂,这个酒店即是眼前这位低调又颇具长者风范的龚马良先生所创办。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谈论到关于家风家训的传承话题时,周边所有辉煌的华丽的一切,仿佛都不存在了,龚马良那张坚毅、睿智的脸上,露出极虔诚的神情,只剩下对于祖母和父母亲的钦佩。再有,就是对两个儿子的骄傲。

    龚马良是余姚鹿亭乡石潭村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从大山中走出,独自来到宁波“卖苦力”。后来又经商办企业,历经沉浮,终于在酒店业开创出一片天地,在业界被传为佳话。然而,比起物质财富、事业贡献,更为众人称道的是龚马良家族传承的“孝善”家风,还有整个大家庭的兴旺、和睦 。越是熟悉龚马良家庭的人越是羡慕,越是折服这一点。而在龚马良看来,这也确实是能真正传传相代的最宝贵的财富。

    尽孝,耳濡目染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在中国人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中,孝是最基本的为人准则。一个家庭可以不富有,但不能不讲孝道。对于龚马良来说,他虽没能从清贫的家中继承什么物质财富,却拥有了另一种财富——亲眼见证了双亲对祖辈的孝顺。

    龚马良的爷爷过世得早,父亲和姑母都是由他奶奶一手带大的。父亲是个脾气急躁的人,平日里对他们兄弟姐妹几个的管教非常严格,孩子们的言行稍有差池,就动手做规矩。“但就是他这么一个对我们子女威严过余的人,在我奶奶那却孝顺有加,从无怨言。”

    龚马良12岁的时候,一生操劳的奶奶不幸患上中风。此后的三年半卧床不起,父亲就时时伺候在侧。在奶奶生命的最后45天里,每天只能进食一些糖水,父亲为了方便照顾,将自己的床铺搬到了奶奶的床榻边。

    “当时,四十多岁的父亲除了要去大队干活、操持家务,还要管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可以说是非常忙的。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父亲不仅服伺了奶奶3年6个月,而且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抱怨的话。”父亲的言行默默地影响着龚马良,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将一切看在眼里,也记在心头。“我父亲的这种孝顺,别说一百个人中,就是千个万个人里面,都很少能找到几个像他这样的孝子。”

    父亲的孝顺,让龚马良耳濡目染,孝道早已植根心中。所以,等父母到了需要他赡养的年纪,自然也得到了最细致的照顾。“孝有很多种方式,给钱给物的是孝,用心陪伴的也是孝。我觉得物质满足只是一方面,陪伴更是不可缺少。我的母亲去年才过世,作为儿子,我认为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孝心,而这一切也是因为我父亲当年做出了榜样。”

    有意思的是,到了龚马良儿子们这一辈,家里对于“孝道”的理解好像开始有点变化了。龚马良自认是一位开明的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打过孩子。而儿子们也视他为兄弟和朋友。父亲“推心置腹、保持沟通”的原则,也换来了儿子们另一种“孝”:做事前能很好倾听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想法。“父慈子孝”的说法,也在这两代人身上获得了印证。

    行善,代代传承

    《国语·晋语》中所云:“善,德之建也”。龚家的善举从龚马良的祖父母尤其是他的祖母开始就已经闻名乡邻。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老太太还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周围的人。“那时生产大队里谁家有小孩子要照看,只要说一句,我奶奶肯定帮忙照看。哪家磨东西需要人手,奶奶也会出手帮忙,没有二话。”不仅如此,略懂医术的她给乡邻诊治从来不收费用。这个缠着小脚、没有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的老妇人,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身边最小的事情做起,诠释着什么叫“心地仁爱,品质淳厚”的善。

    “还有我的父亲,虽然平时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关键时刻的善行让我不得不佩服。”龚马良说在那个轰轰烈烈学大寨的年代,很多山地都被开垦成农田。一些墓穴也因此被掘开平整,先人尸骨暴弃于野外。生产队收工后,龚马良的父亲默默地将这些尸骨收起来,重新找了地方埋葬,让他们入土为安。“如果没有巨大的勇气和一颗善良的心,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这件事给我很大的触动。作为这样一个有大爱的人的儿子,我很骄傲。”

    善良,更像是马家的一种基因,同样也流淌在龚马良和他的两个儿子的血液中。虽然三十几岁就从村里出来闯荡,在宁波已经扎稳了根基,但龚马良始终不忘自己是石潭村人。造桥铺路、修缮族谱,村里有什么事情,只要和他商量,他都出谋划策,出钱出力。家乡人有些什么事情需要到宁波来办,不管是就医还是求职,但凡托到他这里,再小的事情,他都会尽心。这些年,每逢春节,龚马良还给村里的每个老人发红包、送年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从先辈那里继承的善,在龚马良这里得到了放大。而现在,他又将这种善传给了两个儿子。

    “几年前,一次我跟大儿子吃饭,他跟我说,老爸,我过段时间要去贵州。我很奇怪,没事去贵州干嘛?这时他才告诉我,前些年他资助了10个贵州大学生,这回专门过去看看他们。”龚马良当时就竖起了大拇指:“儿子,你好样的!你有这样的心比你给我赚多少钱都让我开心,让我骄傲!” 这几年,事业有成的大儿子,每年都会资助一些贫困学子。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在“善”这件事上,这家人都想到一块去了。2011年,天港控股集团注资千万成立“天港公益基金”,同时发起了针对旅游、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留守儿童的“橙计划”公益项目,龚马良的小儿子龚浩强正是这个基金会的发起人。如今,小儿子的事业及公益项目做得风生水起。

    “我们做酒店行业,很多从业者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一对夫妻在我们酒店工作,孩子只能托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所以我们逢年过节都会给孩子们准备一些礼物或现金让父母带回去。这个基金也参与留守儿童的助学、成长辅导,还有留守儿童家长课堂、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是一个成系列的公益活动项目。”儿子不但继承了家族的行善传统,还把它做成了一种事业,龚马良说自己真的为两个儿子感到骄傲。

    现在龚马良的整个大家庭长辈慈爱,子孙孝顺,夫妻和睦,行善积德。龚马良感慨,事业成就了财富,但孝善更是助家族走向了兴旺、和睦。

    “我有一个想法,等将来我空下来了,希望能写一本关于我们龚家的家风家训的书,虽然不知道这些东西能传多久,但我希望留给子孙后代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应该有精神上的传承。因为这些更能帮助家族长久兴旺。”说到这里,龚马良笑了,自豪和欣慰也随着笑容在他脸上漾开来。

    记者 黎莉/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