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开卷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钱茂伟:人人都可以写“小历史”

    钱茂伟: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历史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在浙江历史文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科举史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已出版25种专著,包括《宁波通史》第三卷、《王应麟学术评传》《明代科举家族:以宁波杨氏为中心的考察》等。近年关注中国公众史学研究,出版中国首部《中国公众史学通论》。

    顾嘉懿 文/摄

    当钱茂伟的学生挺辛苦,毕业前,要交两份作业。一部“个人史”,还有一部上溯家族几代人的“家谱”。学生们抱怨,小时候的记忆都模糊了,去哪儿找人回忆往事啊,即便写出来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外地的同学更觉不便,老家远在千里,一一找家人写“口述史”,太不现实了。但钱茂伟坚持这样做,并鼓励学生,当我们尝试动笔时,便是离“历史”最接近的时候。相对于记录朝代更迭的“大历史”,他把这种个人书写叫做“小历史”,并将之纳入中国刚刚兴起的“公众史学”学科。

    教学生写家谱

    钱茂伟教学生写家谱到今年正好第十年,“这十年,碰到有意思的事太多了”。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一开始听到这项作业的时候都愁眉苦脸,有些家长不愿配合,说自己不是名人家庭,写什么“家谱”。

    “写作过程中的确会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学生说家里有家庭矛盾,有的说家很远,有的说父母在外打工联系不上,但钱茂伟仍坚持要同学们排除困难试着去做。

    宁波大学历史系2012级学生冯瑶说,“在第一次动笔写自传时,我将自己之前19年慢慢地从记忆深处中挖出来,铺在纸张上,才发现自己已经经历过这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一种奇妙的无法言语的感觉……写家谱时,才发现自己对身边朝夕相处的家人有多么的不了解。他们的过去,他们的悲伤与喜悦,自己从未了解过” 。

    很多同学都有跟冯瑶相似的感觉。为了编“家谱”,同学们不得不硬着头皮跟家里人联系,问这问那,结果彼此更加了解了,人物关系也融洽了。有一个贵州学生的家里得知此事,由其父出面主动联络家族成员,叫上十几个人,炒几个小菜,大家坐下来,边吃边聊,得出的内容便较为详尽。

    那么,这样的“家谱”写出来有什么意思呢?钱茂伟说,个人史、家族史都是他近年来重点推广的“公众史学”学科的重要内容,类似的书写被叫做“小历史书写”,最初提出此概念的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黄仁宇。以国家或全球为对象的历史书写,是“大历史书写”;反之,以社会民众为对象的历史书写,就是“小历史书写”。

    近代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历史观念从精英史观向大众史观不断转型,使得民间的小历史书写成为可能。“民间历史着眼小、枝节细碎,却可补官方正史之不足”。俗话说“记忆不过三代”,钱茂伟相信,学生们记下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产生意义,哪怕只是让后人多了解一些自己家族的故事。这么做,“至少比让他们交一篇拼拼凑凑的所谓小论文要有意义”。

    人人参与“写历史”

    走出学术,走向历史书写;走出上层,走入民间,钱茂伟相信,历史书写由单元化到多元化,是必然趋势。最近十余年,一门叫“公众史学”学科在大陆方兴未艾。钱茂伟写的《中国公众史学通论》,就是一部“让人们知道中国公众史学长什么模样”的通识性教材。

    公众史学的直接源头是美国的公共史学。“中国和美国的背景不一样,时间点不一样,所以很多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人要把美国公共史学移植到中国来,我坚持走的是中国自主学科建设之路”。他关注的重点便是“小历史书写实践与研究”。

    钱茂伟所讲的公众史,目前主要是三大块:个人史、家族史和社区史。“历史和现实生活世界是息息相关的。史学不能成为故纸堆,也不能过于高大上,要进入现代生活世界。如何进入?历史研究是不太可能的,只有通俗化作品可以,只有图像可以,只有视频可以,只有小历史作品可以”。

    在“政府型国家”时代,只要小众来做历史记录即可,先是职业史官,后是专业史家。史官是政府专职官员,是政府历史的专门记录人;史家一开始就是学者型的,是一种历史再加工再编纂的职业学人称号。而当代史记录是人人可以做的领域,人人都是历史记录者,那么接触、参与“历史”的人群就扩大了。

    “公众史学是适合业余玩的史学,是终身可玩的史学,是生活化的史学,是实践化的史学,是应用的史学”。钱茂伟说,“但要形成人人参与、适应这样的局面,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传统,得有一个较长的过程”。

    编修“村谱”的意义

    中国自古就有传记、家谱等类似“公众史学”的文字体裁,但钱茂伟觉得,其中还应加以区分,他认为“公众史学”应无关“大历史”强行赋予的价值观,而完全从个体角度出发,自发、自觉地进行历史书写。

    2014年春,旧村改造,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史家码村要全村拆迁。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村书记史佩林,与村其他领导商量后,决意续修史氏家谱。

    史氏是宁波望族,南宋史氏“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被称为宁波第一家族。史家码史氏是其中一支后裔,他们非常重视修谱。清中叶以来,曾六次修谱,现存最近家谱是1944年章大澍修的《鄞东史氏宗谱》,迄今也已有70多年未修了。史佩林觉得,在当时情况下,如果对氏族历史不及时记录,子孙后代将不知如何认祖归宗。

    然而,史家码村除了史姓外,还有陆、康、张等24个小姓。在修谱过程中,微妙的情况逐渐出现:2006年重修史氏祠堂时,要求村中各姓共同捐款,得到积极响应,现在修家谱时,却没小姓的份,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主持修谱的史金祥想出了编纂村谱、各姓均入谱的平衡办法,获得了小姓村民的全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15年底,村谱修成,直接命名为《史家码村谱》。

    2015年5月起,钱茂伟承担《史家码村史》主编工作,了解到“村谱”的编修故事,眼睛为之一亮。自认挺关注家谱研究的他,还是第一次听说“村谱”。查阅资料,钱茂伟发现,历史上虽也有命名为村谱的书,实际上仍是宗谱。由“宗谱”而“村谱”,一字之差,性质完全不同。“村谱”的出现,既是对现状的适应,也代表中国人骨子里的宗族制观念在当代的变革。他敏锐地捕捉到,“这可能是公众史学在民间不自觉的表现”。

    人人参与,人人留史,是公众史学的基本口号。钱茂伟认为,小姓村民主动要进入“村谱”的意识,就是一种可贵的“自觉”。而当代村谱的出现,正适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成为公众史记录的新载体。“村谱编修理应成为和方志一样的事业,是和修家谱一样值得推广的活动” 。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