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喜迎十九大/让党章守护者回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

85年前他因病殉职, 亲人们找了60余年未果,

    张人亚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但他的革命功绩用“卓然不凡”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之一,也是宁波籍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他担任过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中国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主任;

    他曾是第一届中华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中央出版局局长和印刷局局长;

    最重要的是,他是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

    1932年12月23日,张人亚在从江西瑞金前往福建长汀的途中因病殉职。他的遗骸究竟埋葬在何处,至今是个谜。

    张人亚的后人从未停止对其下落的追寻,但只凭一家之力,过程实在坎坷、曲折。

    “线索太少,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寻找,又有违爷爷为革命事业奉献的初心。”张人亚的后人张建文说,在内心深处,全家人还是盼望着终有一日能够找到张人亚的下落。

    A 衣冠冢的墓碑上少了一个字 引出一段守护党章的传奇故事

    张人亚,原名张静泉,北仑区霞浦街道霞南村人。至今,霞南村仍保留着“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于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诸多革命事迹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他和父亲张爵谦守护了珍贵的第一部党章。

    长山岗,和霞南村隔了一条马路相望的一处小山坡,上面有张人亚的衣冠冢。顶着烈日,踩着深达小腿肚的杂草,记者在长山岗上转悠了好几圈,终于在半山腰找到一处“泉张公墓”。

    和周围的坟墓相比,这块半米来高、窄窄的墓碑看上去毫不起眼。按照旧俗,墓碑上的刻字该是“静泉张公墓”才对,难道此处并非张人亚的墓?

    “你们没有找错。”北仑区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贺霁说。一直以来,她都很关注张人亚史料的挖掘。

    至于为何少刻一个“静”字,还有一段传奇故事。

    那是1927年末或1928年初的一个冬日,一个形色匆匆的男子走进霞南村现霞南东路19号的大院,直奔张爵谦的房间,他的腋下夹着一包用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张爵谦愣了一下:这不是二儿子张静泉吗?

    张静泉1913年去上海老凤祥银楼当学徒,此后回家的次数用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

    没人知道这对久未谋面的父子关在房间里说了什么。张人亚当天就匆匆离开了,走的时候,并没带走那包东西。等到天色渐晚,张爵谦到屋前菜园,把那包东西放进停放张人亚早逝妻子棺材的草棚。

    几天后,村里很多人都“听说”,张家的二儿子多年在外不归,恐怕早已丢了性命。有人目睹张爵谦在离家不远的长山岗上为儿子、儿媳修了一座合葬的墓穴。只是很多人不明白,张家二儿子明明叫“静泉”,张爵谦却在墓碑上少刻了一个“静”字。

    一直到1950年,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张爵谦都没能盼到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在家门口。思前想后,已是耄耋之年的他,把另一个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来,第一次说出了埋藏在心中20多年的秘密——

    那次张人亚回来,留下的包裹里装的是党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书刊。张人亚临走前再三嘱托父亲,要好好保存这些东西。白色恐怖笼罩下,张爵谦动了个脑筋:将文件和书刊用油纸包好,放在张人亚的衣冠冢里,还特地在墓碑上少刻一个“静”字,以掩人耳目。

    随后,张爵谦把文件和书刊从空棺中取出,交给张静茂带回上海,转交给党组织。

    张人亚保存的这批文件和书刊中,有中共二大制定的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经考证,这是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中文文本,是极其珍贵的档案文件。

    B 北仑老家留有张人亚故居 里面有他的事迹陈列室

    张人亚在中共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他殉职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上发表题为《追悼张人亚》的悼词,称他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这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为逝去的同志专门发表悼词。

    能有这样一位有着传奇经历和卓越功勋的“老乡”,是件自豪的事。带着激动的心情,记者前往位于霞南村霞南东路19号的“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故居”是一处四合院式的老建筑,据说建于清代中期。房子后来经过改建,摆在窗台下的洗衣机,晾在屋檐下的衣服,显示故居中仍有人居住。

    记者跨进院子时,里面一片寂静,院子中央的花花草草摆得错落有致,一看就知道有人在精心打理。

    张人亚事迹陈列室的面积不大,但打扫得干干净净。陈列室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张人亚为党留下的革命文献,除了中共‘二大’文献珍藏在中央档案馆外,其余分别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其中被评为‘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一级文物的,就有二十一件。”

    陈列室里,上述珍贵文物多以照片或展板的形式展出。在其中一块展板上,记者还看到,张人亚在去中央苏区前夕,将全部家当都留在上海的弟弟张静茂家中,包括10张明信片、2张当票、5枚私章,以及公园年票和毯子、小提箱等。这些文物中,除明信片为国家三级文物外,其余多为一般文物和参考文物,但也只是通过照片的形式进行展示。

    沿着陈列室旁的木梯拾阶而上,是张人亚的卧室。墙上泛黄的旧照片引人注目,照片下方有一行字:“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大会全体合影(1922年9月16日)”。

    张人亚正是从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开始,正式走上革命道路的。

    在陈列室旁的一间屋子里,记者见到了张志成。他是张人亚的侄子,今年已经78岁了。他至今住在故居里,闲暇时照看一下陈列室。

    “这个叔叔,我没见过。”张志成坦言,自己是1940年出生的,当时张人亚已经逝世八年了。

    尽管没见过面,张志成还是为自己家族出了这样一位革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由于张人亚逝世得早,又是逝世在路上,关于张人亚的历史资料仍存在不少空白。作为后人,他希望能够通过不断挖掘,向世人展现更加完整、丰满的张人亚。

    记者 石承承/文 崔引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