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喜迎十九大/让党章守护者回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人”是宁波人张人亚

张人亚故居
张人亚(静泉)衣冠冢

    C 张人亚的遗骸葬在何处? 家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

    “1949年以来,全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爷爷下落的寻找。”今年57岁的张建文说。他是张静茂的孙子,现居上海,他称张人亚为爷爷。

    张建文说,在2005年之前,对张人亚生平事迹和遗骸下落的寻找,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为有用的线索实在太少。转机出现在2005年。“当时我们经常在网上‘抠’,哪怕只有一点点关联的信息也好。有一天,我的堂姐在网上看到,位于瑞金叶坪的中央出版局旧址有跟爷爷相关的线索。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家人去了趟瑞金,没想到,就这样找到了一些消息。”

    张人亚的消息是有了,但他最终被埋葬在何处,仍旧是个谜。“当时我们去很多部门找过,但都没有信息记录。”张建文回忆,“我们只能自己找党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探讨,或者从同期参加革命的人的回忆录里去寻找线索。”

    “遇到困难,感到失望,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让张建文说,一年一年过去,当年和张人亚一起参加革命的人,几乎都去世了,这让寻找张人亚下落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近几年来,张人亚的后人渐渐放缓了寻找的步伐。

    “一来,党对张人亚的革命业绩已经有高度的评价,这也是对全家人,尤其是我爷爷那一辈人的告慰。二来,很多寻找工作的确超出了我们家人的能力。而且我想,爷爷当初参加革命追求的是无私奉献,他应该也不希望看到我们为了他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过,张建文也表示,站在家人的立场,他们永远都抱着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有最微弱的希望,也希望这个党章的守护者能够回家。

    新闻多一点

    关于张人亚,你还应该知道的

    不仅仅是第一部党章的“神秘守护者”,张人亚自1921年入党到1932年殉职这10余年里,所做出的革命业绩和取得的革命功勋还有很多。

    第一位宁波籍中共党员

    张人亚于1913年离开家乡,到上海的老凤祥银楼做学徒。

    当学徒的那段日子,张人亚过得并不开心。学徒的艰辛还是其次,从小接受“新学”的他实在看不惯中外反动势力到处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

    读过中学,敢于反抗压迫,勇于接受革命思想,还不到20岁的张人亚,很快从一帮工人群众中脱颖而出,引起了革命组织的关注。

    1921年,张人亚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年。与党“同龄”的张人亚,也成为第一名宁波籍中共党员。

    1922年,张人亚出任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首任主任,积极为工人群众的利益发声。1922年10月6日,他发动了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共有2000余名工人参与,直到资方答应部分要求,工人们才于同年11月4日复工。虽然罢工成功了,但张人亚工作的银楼老板,迫于当局的压力,将其辞退。

    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人亚去了上海闸北的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工作,继续从事工人运动,并担任党、团领导机关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行工作,自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

    曾是阔绰的“金铺老板”

    1929年7月,安徽芜湖突然多了一间金铺,金铺的老板正是张人亚。

    这间名义上的金铺,实际上是中共中央的金库,是为了接纳苏区送来的金条和财物,转换成现洋和钞票,再转交到上海给党中央。

    从1929年设立金铺到1931年因叛徒出卖而关闭金库,经张人亚之手的白银达2700两之多。当过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张人亚任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先后和他共事过的共产党人包括何叔衡、董必武、刘少奇等。

    1932年6月,张人亚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兼印刷局局长。

    中央出版局成立于1931年底,初期设于瑞金叶坪,是苏区新闻出版和发行事业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包括检查、审批报刊、书籍的出版和发行等。

    在短短半年左右时间里,张人亚领导了苏区的出版、印刷与发行三大项工作,建立健全了出版、印刷、发行机构与体制,还克服各种困难出版、印刷并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记者手记

    我们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

    很惭愧,身为80后的宁波人,在这次采访前,我没有听说过张人亚这个名字。我想,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

    我们常常会觉得,历史,是“活”在书上的,离我们很远。其实,很多时候,历史人物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有可能就是隔壁邻居家的爷爷或是太公。隔壁邻居家爷爷或是太公的故事中,那些精神、信仰、理念,听起来总会亲切很多。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一个原因。

    在对张人亚后人的采访中,我听到表达最多的一层意思是:找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关于张人亚遗骸的线索,如果动用大量的社会资源去寻找,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些不好意思。

    无论是老派,还是新潮,很多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常会想到的一个词恐怕就是“叶落归根”,这是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尊重这种文化观念,是我们最该为“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做的分内事,是对历史的一份敬意,也是对我们能够享受现在安康生活的一份交代。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讲张人亚故事的第二个原因。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